close

因為漢堡的教堂很多,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所以就問飯店人員那個教堂最值一看,分別問了男女各一人,二人都說是聖米歇爾教堂((St. Michaelis),所以我們就決定前往一看。

聖米歇爾教堂是北德最有身價的巴洛克式教堂,始建於17世紀,在1750年不幸燒毀,負責重建的建築師團隊決定以巴洛克風格呈現教堂新面貌,高塔部分則用獨特的紫銅色木材覆蓋。 1906年教堂再度被大火吞噬,重建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又無情地將之炸燬,教堂在21世紀再度重建恢復建築原貌與往昔的光采。
教堂高塔的特別之處,不僅是那巧克力般的外觀顏色,搭電梯或爬樓梯上到82公尺高的環形觀景台後,可以盡覽漢堡市風光。
禮拜堂充分展現巴洛克藝術風格的精髓,米白的屋簷、牆面與樑柱上,皆以華貴金箔裝飾,氣氛莊嚴淨雅,空間寬廣,可容納2500人以上座次,聖像前設有燭臺,供大眾祈禱許願。教堂的地窖也對外開放參觀。

進到教堂走道放著一個捐獻箱(下圖中二),牌子寫著:「請捐獻二歐元支持教堂。」很多人會投錢再往前走,沒投錢的都聚集在捐獻箱後方的坐椅觀看或拍照,我也不例外,所以只能遠觀教堂的內部擺飾。

從聖米歇爾教堂前方的草坡就可以看到前方這一大片顯著新穎的建築群,它就是歐洲最大的出版公司G+J (Gruner + Jahr AG & Co KG)漢堡總部所在地。這家公司在世界22個國家出版超過285種報刊雜誌,例如《GEO》,《Capital》,《Schöner Wohnen》和《Eltern》等。

在 1846 開始建造的聖尼古拉教堂(St. Nikolai Church),位於 Willy-Brandt-Strase ,己有超過 100 年的歷史, 它曾被大火燒毀,重建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再次催毀。教堂的現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空襲的結果:只剩下鐘樓及尖頂,其它是斷垣殘壁的廢墟,以警惕世人戰爭帶來的禍害。
聖尼古拉教堂於 1874 年至 1876 年間,是當年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共 147 米高,教堂以新哥德式設計,教堂內的石柱頂着橄欖枝作裝飾,用以表示和平的象徵,目前教堂仍是漢堡第二高建築,僅次於電視塔。教堂到處都可以看到祈禱和平的雕塑。我在參觀時看到一群外國遊客是躺在地上往上看,不知是想感受些什麼?
旁邊的玻璃金字塔底下是戰爭紀念博物館。


教堂前方有一幅壁畫,其是是用黑白二色小石塊以馬賽克的方式呈現 Oskar Kokoschka 的畫作「Ecce homines」,我覺得十分特殊。

從尼古拉教堂前方往前走,會看到建於1897-98年的laeisz-hof,其門面有四個雕像,分別是德皇威廉一世(Kaiser Wilhelm I)、鐵血總理奧托.馮.俾斯麥(Otto Fürst von Bismarck)、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伯爵
(Albrecht Graf von Roon)、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Helmuth Graf von Moltke)。

 過了laeisz-hof是新舊城間最古老的橋Trostbrücke。 漢堡有超過2500座橋,是歐洲橋樑最多的城市。 Trostbrücke上有兩個塑像,分別是漢堡第一位主教“北方使徒”Ansgar,和漢堡新城先驅阿道夫伯爵三世(Count Adolf) ,後者說服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薩授予漢堡在易北河和海上免關稅自由貿易的特權,漢堡於是從一座普通的堡壘發展成一個重要貿易港,並最終成為漢薩同盟城市。

走到Rodingsmarkt車站時,老公說想上去車站看看,我不想上去,所以在下面等老公,結果就看到這台炫車了,不知何時才會出現在臺灣街頭,如果真的出現,大家就不需要騎機車了。

 


沿著漢堡港慢慢走到聖保利碼頭(St. Pauli Landungsbrücken)可以看到停泊在港口的大小船,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捷運車站,有一些商店,也有一些街頭藝人的表演。

St. Pauli Landungsbrücken聖寶利登岸棧橋,建于1907-09年,集合遊船碼頭、旅遊公車、三輪車車站、購物等功能,人來人往很熱鬧,本來我以為只是如此而已,後來看一些網站資料才只知道登岸棧橋的西端是老易北河隧道。據說1911年建成的老易北河隧道是一座426米長,有銅製圓形穹頂的建築,行人和車輛可以乘電梯下降20米左右,穿過鋪有瓷磚的軌道,到了另一端再升到地面,可惜功課沒做好,所以根本不知道要去看。

St. Pauli Landungsbrücken對面就是Hotel Hafen Hamburg,飯店前方是建於1936年,重建於2002年bavaria啤酒廠的釀造設備。 

我們本來是要找尋拍攝「電視塔」的地點,停車的地方就在Sternschanzen公園的旁邊,所以我們就進入公園想找尋適當的拍照地點,結果卻發現公園的斜坡頂端有一個像蛋糕的建築物,所以先去探險一下,發現它竟然是Mövenpick Hotels,回家後查資料,原來飯店的前身是建於 1907年至1910年,高度60米,歐洲最大的水塔(water tower)。公園裏因為到處是大樹,所以電視塔都只露出上半部,所以不是一個好的拍攝地點。

電視塔Heinrich-Hertz-Turm,它真正的名為亨利希‧赫茲塔 Heinrich-Hertz Tower, 是為了紀念在漢堡出生的物理學家赫茲先生,他證實了電磁波可以在空氣中傳播而使廣播和電視的科技往前邁進。漢堡電視塔是在1968年完工, 由建築師Fritz Trautwein 設計, 塔高279.2公尺,電視塔靠近U2 messehalle站。


漢堡行最後想用中央車站作為結尾,跟著導航到了車站,老公就覺得不對勁,太冷清了吧!中央車站應該是個很繁忙的車站才是,向路人詢問的結果,它是「Reisebüro im Bahnhof Hamburg Dammtor」和中央車站是不同地方,可見漢堡很大,所以不只一個DB車站。


到了中央車站,我們把車停在走路大約10分鐘的 Hühnerposten。這棟建築前方的雕塑很有意思,看起來比較現代,因為有長長的腳,所以在廣場上顯得突出。 


漢堡中央車站 Hauptbahnhof 是德國非常繁忙的車站,站在Hühnerposten前方的高架道路俯瞰半開放的明挖式地下軌道,軌道數目很多,不同種類的列車進出頻繁,奇怪的是交通秩序良好,不像臺灣車站周邊常是擁塞地。
車站的內部鋼鐵拱廊與長形吊鐘,呈現德國的工業藝術風。車站採島式月台的穿越式車站結構,由兩處高架的跨座式長廊聯結這幾座島式月台,長廊並設置車站的售票服務窗口及購物商店、美食街。長途的ICE及IC/EC列車在此停靠,不過多數列車的起訖站,是位於漢堡西方的Altona車站。漢堡的地鐵(U-Bahn)及郊區通勤鐵路(S-Bahn)則位於車站的地下樓層,與車站共構作為轉運的功能。

車站主要出入口在南北兩側大廳的西向大門,大門口通往二樓的大階梯兩旁,擺著漢堡城市的精神代表-「漢斯胡美爾」(Hans Hummel)塑像,全市共有一百多座不同彩繪圖案的這種塑像,它的由來是18、19世紀時,漢堡當地人的飲用水全仰賴挑水業,當時有位挑水工人常被小孩戲弄,叫他的綽號"HummelHummel"(大黃蜂),而他也以當地方言"Mors Mors"(刮你屁股的簡語)來驅趕小孩們,久而久之,大家便稱為胡美爾先他生,其實他原名是約翰・威廉・本茨(Johann Wilhelm Bentz),後來直到1845年左右,漢堡市中央供水系統完成後,這個行業才逐漸消失。

中央車站的美食街不遜於台灣百貨公司的美食廣場,種類非常多,我選了一家也有很多外國人光顧的中式餐廳,不過這一家的員工都不會說中文,看板上的餐都有標示編號和價格,可是我那個搞怪的老公卻點了一個混合餐:海鮮炒麵加炸魚塊,老公說店員愣了一下,但還是賣給他,一份5.5歐元,這家的食物不論是魚或炒飯都很好吃。

觀看漢堡行程相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fanglanhsu/sets/72157627588235980/detail/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漢堡 Hamburg
    全站熱搜

    fangla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