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後,先到附近晃晃,飯店對面就是金門高中的圍牆。

 

Photo by FangLan Hsu

金門中正國小,我發現金門國小的門都蓋得很鄉土味。

 

Photo by FangLan Hsu

清乾隆45年(1780年),黃汝誠先生捐資,將原址的清同安縣通判衙署,改設為書院,建立金門的第四座書院,浯江書院,也是目前碩果僅存的一座。書院中庭為講堂,後進設立朱子祠,奉祀宋代理學名儒朱熹,以宣揚明儒朱熹。祠中留存了朱子學規及歷代鄉賢的褒揚匾額。經過歷年數次整修,1970年以鋼筋水泥取代原本的木構建築,使得浯江書院中只有朱子祠保有原有的傳統建築和形制,所以只有朱子祠列為國定古蹟。

 

Photo by FangLan Hsu

 後浦基督會教堂建於1924年,教堂為一層番仔厝;牧師樓位於護龍部份,為五腳基洋樓。

 

Photo by FangLan Hsu

陳氏大祠穎川堂,建於1904(光緒30)年,後花費6年的時間才完成,為陳佐才等人所建,為紀念前人奔走締造的艱辛,東廂房特設立1間「祿位廳」予以供奉。

 

Photo by FangLan Hsu

為了永續經營,1963年,陳氏族人將祠堂東廂改為市樓店屋,將其劃分為12個單位,按屋收取租金,1974年重修。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牆身材料為斗砌磚牆、平砌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正廳又名「忠賢祠」,內部木構裝飾精緻,4點金柱上有1910年完成的鎏金式對聯。

 

Photo by FangLan Hsu

我覺得路邊商家的風獅爺都走可愛版。

 

Photo by FangLan Hsu

慈湖位於金門縣西北角,原本是一處海灣地形的淺水灘,由於國軍因其地形容易被共軍進攻和搶灘十分不利於防守,於是國軍便興建一座海堤,圍其海灣以便阻止共軍入侵。圍海築堤,形成一座人造鹼水湖,日後成為漁民養殖湖,時而日久演變成濕地生態成為野鳥最大的棲息地。

 

Photo by FangLan Hsu

慈堤由金防部馬安瀾司令官提議興建一座海上軍事堤防,長達550公尺,從金城築堤連接至古寧頭。

 

Photo by FangLan Hsu

長堤附近設置許多防止敵人入侵的反登陸樁(又稱軌條砦),退潮時清楚可見,可回想當年兩岸緊張的情勢。

 

Photo by FangLan Hsu

 

本來是來看侯鳥鸕鶿,結果鸕鶿可能出去覓食沒見著,倒見到了一堆的白鷺絲。

 

Photo by FangLan Hsu

 現今,慈堤已然轉型為觀光步道,除了賞鳥之外,在視線佳的天況下可從慈堤上觀看到對岸廈門、小金門。

 

Photo by FangLan Hsu

在金門有兩座三角堡~因為堡體呈三角形而得名一座是在馬山稱為「馬山三角堡」另一座則是慈堤旁的「慈湖三角堡」。

 

Photo by FangLan Hsu

慈湖三角堡位於慈湖西側,碉堡四周挖掘了類似「護城河」的壕溝。

 

Photo by FangLan Hsu

 三角堡具有堅固的造型與迷彩外觀,是由塊石與混凝土砌成;內有哨所可供士兵住宿;三個端點均設有瞭望哨與射口,有樓梯可上堡頂,堡上亦設哨站。隨著兩岸情勢轉變,三角堡因而空置,轉而成為追求和平與保育鳥類生態的文化地景。 

 

Photo by FangLan Hsu

藝術裝置「海風迴笑語」,創作於2004年,意境為表現當初兩岸心戰的敵對喊話。

 

 

Photo by FangLan Hsu

這麼矮小的空間還要作戰,真是難為當時的軍人們。

 

Photo by FangLan Hsu

 這則射擊軍紀令人啼笑皆非。

 

Photo by FangLan Hsu

金門縣金寧鄉的「古寧頭」,舊稱「古龍頭」。雙鯉湖畔,有一座造型獨特的「水尾塔」,由花崗石頭砌成,是目前台澎金馬地區唯一保存建在海上的水尾塔,建於清乾隆32年(西元1767年),已列為三級古蹟保護。

北山水尾塔,塔高三層,平面方形,立於稍高之塔座上。塔座與塔身均用花崗石造,塔頂安葫蘆。塔在兩層臺基上,上層為七級方錐,下為亂石砌之方錐平臺,其一面有九階石梯可上,平臺四周有護欄。

 

Photo by FangLan Hsu

相傳在清朝初年,古龍頭的長老們認為,當地的殷商巨賈會暴起暴落的原因,是因為村口海潮的漲落潮差過大。水,代表「財富」,影響所及才導致富得快,敗得也快。尤其是每年九月「漲九降」時,海上經常會發生鄉老所稱的「龍王潮」,海水可直接倒灌進入俗稱「下店仔」的地方,易造成水患,常有淹沒道路農田之虞,因此在村口的澳灣之間修築這座「水尾塔」。不過後來慈堤修築完成後,海水已無法進入此區。

 

Photo by FangLan Hsu

頂層四個方位的石面上刻有佛、法、僧、寶四字:「佛」、「法」、「僧」號為佛教三寶,可以淨心鎮邪,三字面向大海,藉以壓制來自海上的各種陰風惡邪,保境安民;「寶」字向內朝向村落,旨在鎮寶固財,並警惕古寧頭子弟要勤儉持家,才能守財。由此可見,水尾塔是一座融合了佛、道風格,為鎮水用途,屬於風水塔的一種厭勝石塔。不過我很仔細看,就是看不到上層的那四個字,我想是石頭風化了,導致字跡模糊難辨。

 

Photo by FangLan Hsu

葫蘆上剛好停了一隻鳥,捕捉一下鏡頭。

 

Photo by FangLan Hsu

在水尾塔附近,可以看到「北山風獅爺」,據說由於風獅爺的開口朝向林厝,鬧得該村雞犬不寧,以致於林厝村民趁著夜黑風高之際,割了風獅爺的左耳及打斷門牙,現今風獅爺的左耳及門牙,依然可以清楚地看見修補的痕跡。

 

Photo by FangLan Hsu

雙鯉湖位於南山、北山兩村落之間,早期這裡原為古寧港的內港,漁船泊岸,商船可直航至雙鯉湖卸貨。在八二三砲戰後,國軍填海築堤變成了海湖,加上湖中泥沙淤積而逐漸分成慈湖與雙鯉湖,堤長284公尺。因湖的形狀好似雙鯉,所以命名「雙鯉湖」。而且此地人們姓「李」,剛好與「鯉」同音。

 

Photo by FangLan Hsu

古寧頭戰役為決定海峽兩岸對立局面的戰役。古寧頭戰史館係民國73年由金防部司令官宋心濂於任內所建。

 

Photo by FangLan Hsu

 館內主要以十二幅大型油畫,介紹古寧頭大戰的經過,主題分別為「戰備整備」、「渡海夜襲」、「登陸激戰」、「指揮反擊」、「壯烈成仁」、「古寧巷戰」、「火燒船隻」、「崖下俘虜」、「光榮校閱」,民國89年金防部將此館移撥並增加一放映古寧頭大戰之影片空間,於民國90年重新對外開放。

  

 

Photo by FangLan Hsu

這部校閱車和當時蔣中正總統校閱時用的是同款車,至於這幅畫在第三次金門自由行時聽導覽才知道在不同角度看這幅畫,校閱車的角度會變。

 

Photo by FangLan Hsu

 沙美商圈的閩式燒餅據說是用高梁豬的後腿肉加金門蔥製成。

  

Photo by FangLan Hsu

 轉角的復興麵店在這個好天氣的日子曬麵線。

 

Photo by FangLan Hsu

獅山砲陣地位處金門東北角的高峰-五虎山上,標高103公尺,工事堅固與隱匿,並可封鎖廣闊灘岸,控制整個東割灣。 

 

Photo by FangLan Hsu

遊客中心附近有彈藥筒及砲彈,充滿戰地色彩。 

  

 

Phot o by FangLan Hsu

 

 

Photo by FangLan Hsu

獅山炮陣地, 起建於1965年, 為坑道式炮陣地, 坑道名震東坑道, 取"威震金東"之意, 是在花崗岩開挖, 全長約508米, 共有4個炮堡。 

 

Photo by FangLan Hsu

獅山砲陣地展示75山砲、155榴砲、8吋榴砲等四種榴炮,並有炮操表演,只是我們到訪的時間不適當,所以沒看到就離開了。 

 

Photo by FangLan Hsu

「山后聚落」分為頂堡、中堡及下堡,知名的「金門民俗文化村」指的是中堡,建於清光緒26年(1900年),是金門第一個開放成為觀光景點的聚落。這18棟對稱工整的二進式雙落古厝加上一座宗祠和一座學堂,被稱為「山后中堡十八間」。

 

Photo by FangLan Hsu

民俗文化村內,有一株王氏族人口中「金棗」的老桄榔樹,在民俗村入村左側;這株老桄榔樹樹齡近百歲,彌足珍貴。據居住在老桄榔樹旁的王姓屋主表示,在六十幾年的一次大颱風,被吹倒的桄榔樹壓到房子,家人用繩拉開之後,生命強健的桄榔樹就往上成「L」型成長。

 

Photo by FangLan Hsu

日本經商致富的王國珍及王敬祥,聘請江西建築名師設計,採事先規劃方式,歷時25年完工,但我覺得每棟建築看起來味道相似,馬脊、燕尾、山牆十分精緻,整體顯得匠氣。  

 

Photo by FangLan Hsu

許多戲劇喜歡在村裏取景,隨便那個角落拍起來都很美。

 

Photo by FangLan Hsu

 

 

Photo by FangLan Hsu

 

村落模型

 

Photo by FangLan Hsu

王氏宗祠佔地15,000平方公尺,傳說中的山后「龍穴」,便位於宗祠內。 

 

Photo by FangLan Hsu

王氏宗祠為二落式建築,山川門中間由門神鎮守,入口採凹壽作法,螺紋椒圖石鼓。

 

Photo by FangLan Hsu

「龍頭」據聞是在祠堂右前牆角出土 

 

Photo by FangLan Hsu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門前或祠內各式各樣的彩繪浮雕,每一幅浮雕都蘊含吉祥及勵志意涵。 

 

Photo by FangLan Hsu

 

 

Photo by FangLan Hsu

 

 

Photo by FangLan Hsu

十八棟之間以石條修築的橫向隘門是金門現存規模最大的隘門群。

 

Photo by FangLan Hsu

 

 

Photo by FangLan Hsu

 行經高梁田,搞不清楚是牛看人還是人看牛?

 

Photo by FangLan Hsu

人生第一次在一大片的高梁田裏拍照,真覺得快樂得不得了。。 

 

Photo by FangLan Hsu

 

 

Photo by FangLan Hsu

午餐是吃聯成的廣東粥,哇~~真是至今吃過最好吃的廣東粥,裏面的粥沒有飯粒是真正的粥,難怪以前當聽人家說臺灣的叫「稀飯」才是,料也很多,配上金門油條,真是人間美味。

 

Photo by FangLan Hsu

水頭得月樓前廣場看過去的建築真的各具特色。 

 

Photo by FangLan Hsu

黃輝煌先生在印尼經商致富後,於民國20年所興建洋樓,後因海盜猖獗,為顧及安全,而於民國22年加以建構防禦槍樓–「得月樓」,樓層高約11點26公尺,並有地下坑道可通往主屋洋樓,在當時得月樓為水頭村最高的建築物。

 

Photo by FangLan Hsu

得月樓它是座「銃(鎗)樓」 ,建物可以看到許多鎗孔。

Photo by FangLan Hsu

得月樓旁的只有一樓的「番仔厝」,是間「假厝」,是用來防禦海盜的陷阱,當海盜闖入後讓主人家能多些時間避難。

 

Photo by FangLan Hsu

二樓黃輝煌洋樓的「真」厝,我覺得是在金門看到最美的洋樓。 

 

Photo by FangLan Hsu

柱頭、花磚、浮雕、壁飾、彩磁裝飾,盡訴當年的繁華。 

  

 

  

Photo by FangLan Hsu

這是我最愛的牆面,用紅磚拼出對稱的雙"壽",禎祥、福祿, 

  

Photo by FangLan Hsu

雙"喜","萬"字不斷。

 

Photo by FangLan Hsu

樓上展示的服裝男士感覺有些中國風,女士帶點南洋風。 

 

Photo by FangLan Hsu

舊傢俱看起來價值不菲。

 

Photo by FangLan Hsu

黃輝煌洋樓旁邊就是「風獅爺文物館」,目前由「浯州陶藝」經營,有賣毛澤東奶茶(加高梁)和蔣介石奶茶(加石花菜)。

 

Photo by FangLan Hsu

 文物館的大尊風獅爺笑臉迎人。

 

Photo by FangLan Hsu

金水國小於1932年興建,由當地水頭僑鄉集資興建,是中西合併,融合南洋風的建築。

 

Photo by FangLan Hsu

山牆為巴洛克式。

 

Photo by FangLan Hsu

小天使上方橢圓盤有著「A」的字母是希望來這念書的小朋友人人都得最佳成績(A)。

 

Photo by FangLan Hsu

山牆的老鷹是依據錢幣圖案雕塑,用以彰顯財勢。

 

Photo by FangLan Hsu

整個校園是「回」字型設計(可在浯州陶藝二樓欣賞),有著「學子學成,毋忘回饋鄉梓」之意。 中間墊高的是禮堂,二側有六間教室,後落是教師辦公室和宿舍,前落是校長及董事長室。

 

Photo by FangLan Hsu

教室走到禮堂的小階梯還有做檐廊,讓學生不會淋到雨。

 

Photo by FangLan Hsu

校內共有18根紅磚圓柱,是用蚵灰、紅糖、糯米建造,是很特殊的樣式。圓柱上下為方型磚,代表著希望後代子孫在外做事堂堂正正,在家相處圓圓融融。

 

Photo by FangLan Hsu

教室的課桌椅。

 

Photo by FangLan Hsu

 

金水國小目前已改為展示館,裏面展示的存德藥房成立於1843年,早年是兼營僑匯業務的店鋪。

 

Photo by FangLan Hsu

黃氏酉堂是金門地區唯一具有園池型式的建築。由當時的金門「船王」黃俊於1766年所建。該建築於1988年11月11日公告為古蹟。由於門樓前有橫額題「酉堂」,所以稱為酉堂別業。別業就是別墅。 

 

Photo by FangLan Hsu

前水頭黃氏酉堂別業的建築,是由門房和宅院兩部分構成,佔地約四七六坪。宅院有兩進,前有土牆環圍。

屋前有泮池一座,以花崗石曲橋將水池一分為二,圓的為日池,弦的為月池,合稱為「日月池」。

 

Photo by FangLan Hsu

池裏荷葉映著陽光的水珠很美,但是石柱上寫著:「有遊客被犬隻咬傷,建議不要進入參觀。」的警語,有些殺風景。據說因主人拒絕遊客參觀,此地將從國家公園除名。

 

Photo by FangLan Hsu

模範街是丁字形的街道,共有40間。1924年,當時的金門縣商會會長傅錫琪與地方紳士翁同文決定為金門建起一條「足以為模範」的街道,因此前往南洋集資並蓋起這條街道。建築風貌具日本、閩南、西洋、南洋等各種風格。建築多為二進店屋,第一進為日式洋樓,第二進為閩式建築。是金門維持許久的老街之一。

 

Photo by FangLan Hsu

邱良功母節孝坊位在金城鎮東門,建於清朝嘉慶十七年(1812年),是台灣地區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牌坊,也是金門唯一的國家一級古蹟,素有「台閩第一坊」的美譽。建立牌坊的目的在表揚清朝浙江水師提督邱良功的母親許氏堅貞守節二十八年,撫育獨子成為國家棟樑,教子有功,可為鄉梓的楷模。

 

Photo by FangLan Hsu

節孝坊的結構形式為四柱三間三層,是以高級的泉州白花崗石和青斗石雕刻建築而成,高度超過十公尺。四根柱子底下分別有四對雄、雌石獅作為夾柱石,牌坊頂端則有聖旨牌與石獅,牌坊的龍柱、雲紋等雄偉樸實的雕刻,裝飾種類繁多,包含動、植物、器物、吉祥圖案,以及象徵邱良功功成名就後返家的精采情節雕刻,皆是出自內陸名師的巧手。牌坊的樑柱前後刻有四對楹聯,分別記載頌揚許氏節孝事蹟與美德。

 

Photo by FangLan Hsu

 聖旨牌據說往前傾斜45度,所以時間雖然過了這麼久,牌子上不見鳥糞。

 

Photo by FangLan Hsu

 在節孝坊側邊的巧味香是賣蚵仔麵線的名店。

 

Photo by FangLan Hsu

在節孝坊正前方的「呵嗲之家」,看到排隊人潮就知道多受歡迎,因為人太多,大家決定不吃了。

 

Photo by FangLan Hsu

清總兵署舊稱「叢青軒」,原是明神宗萬曆年鄉賢進士許獬故居,由於地點適中,場地寬敞,清朝迄今每多為官衙辦公處所。康熙年間,總兵陳龍改建為總兵署,1915年,又曾為縣公署,1949年金防部、福建省政府暨1957年金門政委會,均曾駐此辦公,國家三級古蹟,現為清代軍政主題的展示館。建物前埕寬闊,前方並有照壁,圍塑出後浦城少有的廣場空間。

 

Photo by FangLan Hsu

現有配置為清道光年間的四進式規模,中軸線上由前至後依次配置,山川門、大堂、穿堂、內署、內宅,形成前朝後寢的內外之別。內庭廣闊,植有綠意盎然的百年大榕樹可供遮陽。 

 

Photo by FangLan Hsu

大堂裏有衙署大堂案桌及堂內擺設-是處理重要政務主要場所也是主持審判的地方。瞧我第一次當大官。

 

Photo by FangLan Hsu

 地牢的蠟像看起來有些恐怖。

 

Photo by FangLan Hsu

內宅是表現清代總兵家居會客情境,會有語音摸擬以臘像仿製總兵與夫人閒話家常的生活情境。

 

Photo by FangLan Hsu

 臥室。

 

Photo by FangLan Hsu

 金門好像到處都可以看到花轎。

 

Photo by FangLan Hsu

arrow
arrow

    fangla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