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是在飯店用餐,菜色還不錯,朋友說只要有青菜就能吃得很高興。 

 

Photo by FangLan Hsu

 

 

Photo by FangLan Hsu

  

 

Photo by FangLan Hsu

朋友專程到附近買永春廣東粥,不知是不是帶回來吃,感覺還是沒有聯成好吃,但比維香的香很多。所以雖然網站金門的朋友說每一家都好吃,這次的經驗讓我覺得還是名店好吃些。

  

Photo by FangLan Hsu

立榮假期贈送台灣好行觀光巴士一日券,所以這天沒有租車而是搭乘台灣好行到站觀光,還好碰到大晴天。我們先從飯店走到金城車站,搭乘8:10發車的紅1到山外車站,以便搭乘9:00發車的台灣好行。

9:00上了台灣好行巴士,出示一日券即可免費搭乘,導覽小姐說台灣好行隔1小時發車,必需有所取捨,例如馬山觀測所參觀時間大約20分就夠了,如果想搭公車就必需閒晃40分左右,所以我們選了「文化園區」、「獅山砲陣地」,走路到山后民俗文化村,再搭台灣好行回山外車站。

金門文化園區於民國99年12月落成啟用,館區內以生活、文化、地方史及生態為核心,期於達成「文化」、「教育」、「觀光」三大目標需求。 歷史民俗博物館是最主要的建築。

 

Photo by FangLan Hsu

 「觀星樓」是文化園區最高的建築。

 

Photo by FangLan Hsu

導覽人員是由金門大學學生擔任,解說精辟,只是為了配合觀光公車的時間,講解得很快。我和朋友都覺得這裏應該當旅行的第一站,因為聽完解說後會對金門的民俗風情文物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Photo by FangLan Hsu

 第一展示室的主題是「金門的海洋」。入口就是海岸的地質景觀。 

 

Photo by FangLan Hsu

 展示海濱的自然生態。

 

Photo by FangLan Hsu

 石蚵養殖

 

Photo by FangLan Hsu

導覽人員說因為標本難尋,所以這對鱟沒有按照比例。通常在上面的是公鱟,體形較小。鱟一旦交配過後就再也不會外遇,長相廝守一輩子,所以又稱為夫妻魚。母鱟胸甲前緣是圓滑完整,而公鱟則有兩處凹陷,前面提過了,這個凹陷正好配合母鱟胸甲上的突起,讓公鱟蓋上母鱟時配合得剛剛好;另一個區別,就是公鱟身體外側有6對腹棘,母鱟則只有3對,這也是配合公鱟能蓋上來的自然萎縮。

註:要看活的鱟可以到金門水產試驗所

 

Photo by FangLan Hsu

 第二展示室是以「天佑吾土,歲時記事」為主題,介紹民間信仰與祭儀。

 

Photo by FangLan Hsu

樑下高掛大算盤,是仿城隍廟的算盤,算盤的中枋橫書「千算萬算不由人算」,城隍爺掌管陰陽兩界,這只大算盤即在計算人間的功過善惡,這只算盤是清道光歲次丁酉年(西元1837年)孟春吉旦,欽命世襲男爵浙江水師提督邱良功之子邱聯恩敬立。

 

Photo by FangLan Hsu

 紙糊的王船

 

Photo by FangLan Hsu

 歲時記事之授時指法圖是過去農業社會中,農民一年中農事的準則與行事曆。

 

Photo by FangLan Hsu

邱良功母貞節牌坊柱腳的石獅有一尊被奉為”石獅仙姑”的彩衣母獅,傳說是邱母許氏的化身,被當地居民視為守護神。

 

Photo by FangLan Hsu

每年七月居民會於家戶門口懸掛「路燈」,並於每天傍晚焚香,如此持續至月尾,以為陰間好兄弟照明之用,一般稱之為「普渡燈」。

 

Photo by FangLan Hsu

第三展示室以「歷史風華」為主題,入口是金門遺址。

 

Photo by FangLan Hsu

遺址出土碎片修護的碗。

 

Photo by FangLan Hsu

 聖旨龕註記「海濱鄒魯」的美名。

 

Photo by FangLan Hsu

第四展示室是「金門人臉譜」,入口處的子婿燈,是以往嫁娶時男方必須添購的東西,是金門婚嫁儀式不可或缺的禮器。上寬下窄的桶燈造型,一面書寫主人的姓氏,另一面則書寫該姓氏的堂號,裝飾有牡丹、蓮花等吉祥圖飾,除了體現金門淵遠流長宗族文化意識外,也表現金門傳統造型藝術之美。 

 

Photo by FangLan Hsu

 

金門曾經創下金氏世界紀錄的「人力肩扛蜈蚣座」在102年逾千名參與的大小朋友,以一百零二節的長度寫下新紀錄。

 

Photo by FangLan Hsu

金門地區之所以推崇朱熹,除了朱熹豐厚的學術涵養外,朱熹曾在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秋,任職同安縣主簿,更且一度視學金門,影響日後金門學風甚巨。

 

Photo by FangLan Hsu

 

花佩是金門特有的育兒文化,在金門只要看到背嬰兒外出,必定外罩一件黑白小方格圖案交錯相間的棉質大方巾,除了有良好的遮光效果,更可以穩定嬰兒的情緒。在花佩中會用紅絲線繡上卍字的和一個圓形小鉛塊(鉛閩南語音同緣),祈求嬰兒平安成長多得貴人助。

  

Photo by FangLan Hsu

第五展示室是「萬年富貴,瓜瓞綿綿」,紀錄金門傳統建築及生活的各種面貌。入口即是振威第的泰山石敢當。

 

Photo by FangLan Hsu

前一天在路邊看到在建築工地的「來龍去虎」,大家還在猜那是什麼意義,在這裏才知道它也是聚落厭勝物,唯一的一座位於安歧村東南,正對瓊安路丁字路口-安歧風雞咬令箭。來龍去虎意即來吉去凶。

 

Photo by FangLan Hsu

 鎮守四方的厭勝物吸引觀光客的目光。

 

Photo by FangLan Hsu

宗祠意象展現血緣締結而成的社會結構在金門非常重要。

 

Photo by FangLan Hsu

第六展示室是「崇文齋文物展」,展示金門鄉親吳伯達先生捐贈的文物。

 

Photo by FangLan Hsu

 等待台灣好行時發現一大片的太陽能板,也看到一隻很美麗,翅膀是寶藍色的翠鳥。

 

Photo by FangLan Hsu

上次金門觀光來過獅山砲陣地,只是沒看到砲操,所以今天主要就是要看砲操,時間未到,到處晃晃,看了軍中樂園的拍攝場地,聽說是軍營小兵的寢室。

 

Photo by FangLan Hsu

獅山砲陣地,是全國罕見的全坑道式榴砲陣地,其所部屬由美國所製造的八吋榴砲,在「八二三」砲戰後期揚威戰場,發揮扭轉戰局的功效。

 

Photo by FangLan Hsu

時間快到,就到場地的小椅子坐著等,二邊的牆上播放影片,但我沒仔細看在播放內容。

 

Photo by FangLan Hsu

 表演者幾乎都是女的,雖然表演賣力,但我會覺得男生都跑那裏去的感覺。

 

Photo by FangLan Hsu

 下面影片來自Youtube網友拍攝,和我看的相同。

來源:http://www.youtube.com/watch?v=fjthoMXKRPg

表演完後,可以和表演者免費拍照,真好。

 

Photo by FangLan Hsu

看完表演,表演者搖身一變成為導覽員帶我們去體驗互動遊戲。第一種是榴砲射擊體驗。

 

Photo by FangLan Hsu

第二種是把臉部與炮擊現場畫面結合,按儲存後再到出口拿相片。可惜我們的導覽員沒按好,找不到檔案相片,所以沒法印出。

 

Photo by FangLan Hsu

到了出口我們直接走山路到山后民俗文化村。 

 

Photo by FangLan Hsu

 王阿婆海蚵麵線很有名。

 

Photo by FangLan Hsu

 我買了高梁香腸坐在樹下享受這裏的Fu。

 

Photo by FangLan Hsu

 筷子在外面桌上曬太陽,真是古老的殺菌方法。

 

Photo by FangLan Hsu

 關於山后民俗文化村的其他介紹,請看:http://fanglanhsu.pixnet.net/blog/post/56245005

回到山外車站,我們步行到朋友說好吃的老爹牛肉麵吃午餐。

 

Photo by FangLan Hsu

 這家餐廳的牛肉麵真的很好吃,麵很Q,小菜也都不錯。

 

Photo by FangLan Hsu

 

 

 

Photo by FangLan Hsu

吃完午餐回到山外車站吹了好久的冷風,才等到14:00發車的D線台灣好行。

 

Photo by FangLan Hsu

八二三戰史館-民國47年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砲戰,寫下中華民國歷史重要的一頁;金門這小島,肩負起悍衛中華民國之責,短短的44天,落彈量達47萬餘發,其後又經歷20年的「單打雙不打」,直到民國67年中共與美國建交才結束中共的砲火攻擊。

 

Photo by FangLan Hsu

 戶外廣場依炸彈實際尺寸製作的模型。

 

Photo by FangLan Hsu

浯州陶藝在此也有店點,彩繪的風獅爺瓶比風獅爺文物坊漂亮多多。

  

Photo by FangLan Hsu

俞大維紀念館在旁邊不遠,可以順道參觀。俞大維先生曾任兵工署長、交通部長、國防部長,對國防戰役提供許多當時較為新穎且正確極具影響力的政治策略。

 

Photo by FangLan Hsu

 823戰役期間其不畏艱難多次前往戰役最前線與洞悉敵軍軍情,使戰役得以將傷害降於最低,故俞大維先生於國防及金門的政策地位上功不可沒。  

 

Photo by FangLan Hsu

榕園之名據說是民國56年蔣故總統視察該地時見老榕扶疏,命名為榕園。

 

Photo by FangLan Hsu

慰廬是明朝國子監助教洪受的故居,民國56年,故總統蔣經國指示將其整修,命名為「慰廬」。  

 

Photo by FangLan Hsu

 我們在這棵漂亮的松樹下撿毬果。 

 

Photo by FangLan Hsu

參觀完後,我們或坐或躺在草地曬太陽,今天雖然是大晴天但陽光不強,我躺在草地上看著天空享受著很久沒有的悠閒,台灣好行搭車時間快到時,我們到站牌等車,還可以耍白痴,故意拍一張無聊坐在路邊等車的相片。我和朋友都覺得搭公車也不錯,等待時間我們做了另類享樂。

 

Photo by FangLan Hsu

陳景蘭洋樓位於金門島中部,有金門第一洋樓美名。

 

Photo by FangLan Hsu

洋樓完工於西元1921年,是在南洋經商的陳景蘭於1917年請廈門及金門匠師歷經四年時間所興建。

 

Photo by FangLan Hsu

樓房面對料羅灣,視野相當開闊優美。

 

Photo by FangLan Hsu

拿飲料坐在二樓的走廊的座位觀看整個花園的景緻,覺得自己變成了古代莊園的女主人。

  

Photo by FangLan Hsu

 前方的「金湯公園」佔地約二十五公頃,是金門規模最大私人洋樓花園。

 

Photo by FangLan Hsu

 成功坑道位於陳景蘭洋樓附近,是一座典型的海防要塞,保留相當完整。

 

Photo by FangLan Hsu

坑道以入口高處的中興亭作為分界點,分為兩個部分。通往出海口的部分:為花崗岩為主的地下坑道,高2公尺、寬約1.2公尺,坑道總長約為560公尺。設有五七戰防砲三座、90高砲乙座,及機槍射口多處,過去是由軍方戍守及監控金門南方海域安全。另一部分自中興亭連接正義里公所,則是以混凝土為主的坑道,為戰地政務時期的民防自衛坑道,內部還保留民防指揮所。 

 

Photo by FangLan Hsu

這個坑道好多叉路,我們三個女生覺得好像在穿迷宮,有的走一走還會碰到崩塌未修的地方,所以決定不探險了,循原路回來。 

 

Photo by FangLan Hsu

瓊林戰鬥坑道由瓊林里辦公處進入,收費10元,猜想坑道大概都長一樣,所以沒有進入。 但是回來後看到別人網誌的介紹,有些後悔沒去看。

Photo by FangLan Hsu

瓊林位於金門重要戰略點,村中各家各戶廣連坑道,有「戰鬥村」之稱。瓊林地下戰鬥坑道全長為1355公尺,有12個出入口,走完的出口可以看到瓊林風獅爺。 

 瓊林的民防戰鬥坑道

來源:http://www.purplesea.idv.tw/wordpress321/?attachment_id=2690

 一進入瓊林民防館就有熱心的導覽人員引導我們參觀,戰爭時期不論男女都要參與民防任務,燈要罩黑布,窗戶使用紅窗簾,入夜後必需做到沒有任何燈光洩出,免得成為射擊目標。所有會浮的物品包含球類,即使小到乒乓球都需申報,還得五戶聯保,以免發生叛逃事情,出入要有管制證,禁止養羊以免吃掉木麻黃,白天禁止穿白衣,聽導覽員的解說可以想像戰地生活的艱辛。

 

 

Photo by FangLan Hsu

瓊林風獅爺有四座,村北的直立大風獅爺稱北風獅爺,為鎮風的風獅爺,村南的南風獅爺為鎮水風獅爺,21號民居的風獅爺為鎮路沖的風獅爺,相片的風獅爺為蔡氏家廟後的風獅爺是為了鎮巷道的風獅爺,所以它其實是「石敢當」。

  

Photo by FangLan Hsu

瓊林村內除了共同祭祀的「大宗宗祠」蔡氏家廟外,也有各房的小宗宗祠,有「七座八祠」之稱。所謂「七座八祠」的說法,除大宗「蔡氏家廟」外,計有竹溪派下的「六世竹溪公宗祠」、「十世柏崖公宗祠」與樂圃派的「六世樂圃公宗祠暨十世廷輔公宗祠」、「六世前庭房宗祠」、「十一世榮生公宗祠」、「十六世藩伯宗祠」(蔡守愚專祠),其中六世六世樂圃公與十世廷輔公合祀同一宗祠,因此稱之為「七座八祠」。

 

 

Photo by FangLan Hsu

蔡氏家廟的外觀為閩南傳統式兩進建築,燕尾脊,全瓦筒,三川門,天井、翼廊、正殿。

 

Photo by FangLan Hsu

瓊林本來以陳姓為主,明代時開基主陳十七郎入贅蔡家,子嗣繁衍後,少數的陳姓也就搬遷他處,蔡家遂成為瓊林的單姓,幾代下來,蔡氏子孫眾多,人才備出,成為金門地方上相當有名望的大族後,便開始建造家廟。

 

Photo by FangLan Hsu

望著這些牌匾就可知道瓊林人為何那麼自傲,文武人才輩出。

 

Photo by FangLan Hsu

家廟外的旗杆石,通常家中有人中舉就會豎旗桿,巧遇聚落長老還有中國客,他們說高的是進士,低的是舉人。長老還說蔡xx回來祭拜過家廟,他告訴她如果心態沒有修正是無法得到家族支持的。

 

Photo by FangLan Hsu

出磚入石的砌牆方式常是因局勢穩定時,人們返回家園,房屋牆壁殘破,但沒有足夠的建材,所以便搜集殘磚破瓦,撿拾石塊疊砌成牆體。砌法的形式可分成數種,磚(瓦或甓)凸出,石塊略凹者稱為「出磚入石」,反之稱為「出石入磚」,若以甓、瓦、磚相互疊砌時,則稱為「出甓入磚」或「出瓦入甓」。

註:瓊林建築http://digital-kinmen.kmnp.gov.tw/files/801-1000-8-2.php

 

Photo by FangLan Hsu

這戶民居的牆壁上,巧妙的以筒瓦作出葫蘆形,葫蘆能裝宇宙的邪毒之氣,是辟邪之物,葫蘆的種籽甚多,是祈求多子多孫的吉祥之物。

 

Photo by FangLan Hsu

 民居路沖的地方會有石敢當鑲在牆壁上。

 

Photo by FangLan Hsu

瓊林21號民宅壁上風獅爺-鎮路、沖煞、鎮邪(30公分,石雕前立後坐姿)。

 

Photo by FangLan Hsu

鑲嵌於瓊林二十一號壁上的風獅爺,是以青草石雕刻的石獅,主要功能在於鎮路、沖煞、鎮邪,因為只有30公分,可說是全金門最小的風獅爺。

 

Photo by FangLan Hsu

 宗祠美麗的燕尾脊和山牆。

 

Photo by FangLan Hsu

這種全馬脊的房子在金門反而少見,通常當官住的房子是燕尾脊,平民百姓則是馬脊。

 

Photo by FangLan Hsu

回到山外車站我們步行到有名的談天樓吃湯圓。

 

Photo by FangLan Hsu

 我們點了酒釀湯圓和鹹湯圓。

  

Photo by FangLan Hsu

arrow
arrow

    fangla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