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是在飯店用餐,菜色還不錯,朋友說只要有青菜就能吃得很高興。
Photo by FangLan Hsu |
Photo by FangLan Hsu |
Photo by FangLan Hsu |
朋友專程到附近買永春廣東粥,不知是不是帶回來吃,感覺還是沒有聯成好吃,但比維香的香很多。所以雖然網站金門的朋友說每一家都好吃,這次的經驗讓我覺得還是名店好吃些。
Photo by FangLan Hsu |
立榮假期贈送台灣好行觀光巴士一日券,所以這天沒有租車而是搭乘台灣好行到站觀光,還好碰到大晴天。我們先從飯店走到金城車站,搭乘8:10發車的紅1到山外車站,以便搭乘9:00發車的台灣好行。
|
9:00上了台灣好行巴士,出示一日券即可免費搭乘,導覽小姐說台灣好行隔1小時發車,必需有所取捨,例如馬山觀測所參觀時間大約20分就夠了,如果想搭公車就必需閒晃40分左右,所以我們選了「文化園區」、「獅山砲陣地」,走路到山后民俗文化村,再搭台灣好行回山外車站。
金門文化園區於民國99年12月落成啟用,館區內以生活、文化、地方史及生態為核心,期於達成「文化」、「教育」、「觀光」三大目標需求。 歷史民俗博物館是最主要的建築。
Photo by FangLan Hsu |
「觀星樓」是文化園區最高的建築。
Photo by FangLan Hsu |
導覽人員是由金門大學學生擔任,解說精辟,只是為了配合觀光公車的時間,講解得很快。我和朋友都覺得這裏應該當旅行的第一站,因為聽完解說後會對金門的民俗風情文物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Photo by FangLan Hsu |
第一展示室的主題是「金門的海洋」。入口就是海岸的地質景觀。
Photo by FangLan Hsu |
展示海濱的自然生態。
Photo by FangLan Hsu |
石蚵養殖
Photo by FangLan Hsu |
導覽人員說因為標本難尋,所以這對鱟沒有按照比例。通常在上面的是公鱟,體形較小。鱟一旦交配過後就再也不會外遇,長相廝守一輩子,所以又稱為夫妻魚。母鱟胸甲前緣是圓滑完整,而公鱟則有兩處凹陷,前面提過了,這個凹陷正好配合母鱟胸甲上的突起,讓公鱟蓋上母鱟時配合得剛剛好;另一個區別,就是公鱟身體外側有6對腹棘,母鱟則只有3對,這也是配合公鱟能蓋上來的自然萎縮。
註:要看活的鱟可以到金門水產試驗所
Photo by FangLan Hsu |
第二展示室是以「天佑吾土,歲時記事」為主題,介紹民間信仰與祭儀。
Photo by FangLan Hsu |
樑下高掛大算盤,是仿城隍廟的算盤,算盤的中枋橫書「千算萬算不由人算」,城隍爺掌管陰陽兩界,這只大算盤即在計算人間的功過善惡,這只算盤是清道光歲次丁酉年(西元1837年)孟春吉旦,欽命世襲男爵浙江水師提督邱良功之子邱聯恩敬立。
Photo by FangLan Hsu |
紙糊的王船
Photo by FangLan Hsu |
歲時記事之授時指法圖是過去農業社會中,農民一年中農事的準則與行事曆。
Photo by FangLan Hsu |
邱良功母貞節牌坊柱腳的石獅有一尊被奉為”石獅仙姑”的彩衣母獅,傳說是邱母許氏的化身,被當地居民視為守護神。
Photo by Fan |
每年七月居民會於家戶門口懸掛「路燈」,並於每天傍晚焚香,如此持續至月尾,以為陰間好兄弟照明之用,一般稱之為「普渡燈」。
Photo by FangLan Hsu |
第三展示室以「歷史風華」為主題,入口是金門遺址。
Photo by FangLan Hsu |
遺址出土碎片修護的碗。
Photo by FangLan Hsu |
聖旨龕註記「海濱鄒魯」的美名。
Photo by FangLan Hsu |
第四展示室是「金門人臉譜」,入口處的子婿燈,是以往嫁娶時男方必須添購的東西,是金門婚嫁儀式不可或缺的禮器。上寬下窄的桶燈造型,一面書寫主人的姓氏,另一面則書寫該姓氏的堂號,裝飾有牡丹、蓮花等吉祥圖飾,除了體現金門淵遠流長宗族文化意識外,也表現金門傳統造型藝術之美。
Photo by FangLan Hsu
|
金門曾經創下金氏世界紀錄的「人力肩扛蜈蚣座」在102年逾千名參與的大小朋友,以一百零二節的長度寫下新紀錄。
Photo by FangLan Hsu |
金門地區之所以推崇朱熹,除了朱熹豐厚的學術涵養外,朱熹曾在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秋,任職同安縣主簿,更且一度視學金門,影響日後金門學風甚巨。
Photo by FangLan Hsu
|
花佩是金門特有的育兒文化,在金門只要看到背嬰兒外出,必定外罩一件黑白小方格圖案交錯相間的棉質大方巾,除了有良好的遮光效果,更可以穩定嬰兒的情緒。在花佩中會用紅絲線繡上卍字的和一個圓形小鉛塊(鉛閩南語音同緣),祈求嬰兒平安成長多得貴人助。
Photo by FangLan Hsu |
第五展示室是「萬年富貴,瓜瓞綿綿」,紀錄金門傳統建築及生活的各種面貌。入口即是振威第的泰山石敢當。
Photo by FangLan Hsu |
前一天在路邊看到在建築工地的「來龍去虎」,大家還在猜那是什麼意義,在這裏才知道它也是聚落厭勝物,唯一的一座位於安歧村東南,正對瓊安路丁字路口-安歧風雞咬令箭。來龍去虎意即來吉去凶。
Photo by FangLan Hsu |
鎮守四方的厭勝物吸引觀光客的目光。
Photo by FangLan Hsu |
宗祠意象展現血緣締結而成的社會結構在金門非常重要。
Photo by FangLan Hsu |
第六展示室是「崇文齋文物展」,展示金門鄉親吳伯達先生捐贈的文物。
Photo by FangLan Hsu |
等待台灣好行時發現一大片的太陽能板,也看到一隻很美麗,翅膀是寶藍色的翠鳥。
Photo by FangLan Hsu |
上次金門觀光來過獅山砲陣地,只是沒看到砲操,所以今天主要就是要看砲操,時間未到,到處晃晃,看了軍中樂園的拍攝場地,聽說是軍營小兵的寢室。
Photo by FangLan Hsu |
獅山砲陣地,是全國罕見的全坑道式榴砲陣地,其所部屬由美國所製造的八吋榴砲,在「八二三」砲戰後期揚威戰場,發揮扭轉戰局的功效。
Photo by FangLan Hsu |
時間快到,就到場地的小椅子坐著等,二邊的牆上播放影片,但我沒仔細看在播放內容。
Photo by FangLan Hsu |
表演者幾乎都是女的,雖然表演賣力,但我會覺得男生都跑那裏去的感覺。
Photo by FangLan Hsu |
下面影片來自Youtube網友拍攝,和我看的相同。
來源:http://www.youtube.com/watch?v=fjthoMXKRPg |
表演完後,可以和表演者免費拍照,真好。
Photo by FangLan Hsu |
看完表演,表演者搖身一變成為導覽員帶我們去體驗互動遊戲。第一種是榴砲射擊體驗。
Photo by FangLan Hsu |
第二種是把臉部與炮擊現場畫面結合,按儲存後再到出口拿相片。可惜我們的導覽員沒按好,找不到檔案相片,所以沒法印出。
Photo by FangLan Hsu |
到了出口我們直接走山路到山后民俗文化村。
Photo by FangLan Hsu |
王阿婆海蚵麵線很有名。
Photo by FangLan Hsu |
我買了高梁香腸坐在樹下享受這裏的Fu。
Photo by FangLan Hsu |
筷子在外面桌上曬太陽,真是古老的殺菌方法。
Photo by FangLan Hsu |
關於山后民俗文化村的其他介紹,請看:http://fanglanhsu.pixnet.net/blog/post/56245005
回到山外車站,我們步行到朋友說好吃的老爹牛肉麵吃午餐。
Photo by FangLan Hsu |
這家餐廳的牛肉麵真的很好吃,麵很Q,小菜也都不錯。
Photo by FangLan Hsu |
Photo by FangLan Hsu |
吃完午餐回到山外車站吹了好久的冷風,才等到14:00發車的D線台灣好行。
Photo by FangLan Hsu |
八二三戰史館-民國47年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砲戰,寫下中華民國歷史重要的一頁;金門這小島,肩負起悍衛中華民國之責,短短的44天,落彈量達47萬餘發,其後又經歷20年的「單打雙不打」,直到民國67年中共與美國建交才結束中共的砲火攻擊。
Photo by FangLan Hsu |
戶外廣場依炸彈實際尺寸製作的模型。
Photo by FangLan Hsu |
浯州陶藝在此也有店點,彩繪的風獅爺瓶比風獅爺文物坊漂亮多多。
Photo by FangLan Hsu |
俞大維紀念館在旁邊不遠,可以順道參觀。俞大維先生曾任兵工署長、交通部長、國防部長,對國防戰役提供許多當時較為新穎且正確極具影響力的政治策略。
Photo by FangLan Hsu |
823戰役期間其不畏艱難多次前往戰役最前線與洞悉敵軍軍情,使戰役得以將傷害降於最低,故俞大維先生於國防及金門的政策地位上功不可沒。
Photo by FangLan Hsu |
榕園之名據說是民國56年蔣故總統視察該地時見老榕扶疏,命名為榕園。
Photo by FangLan Hsu |
慰廬是明朝國子監助教洪受的故居,民國56年,故總統蔣經國指示將其整修,命名為「慰廬」。
Photo by FangLan Hsu |
我們在這棵漂亮的松樹下撿毬果。
Photo by FangLan Hsu |
參觀完後,我們或坐或躺在草地曬太陽,今天雖然是大晴天但陽光不強,我躺在草地上看著天空享受著很久沒有的悠閒,台灣好行搭車時間快到時,我們到站牌等車,還可以耍白痴,故意拍一張無聊坐在路邊等車的相片。我和朋友都覺得搭公車也不錯,等待時間我們做了另類享樂。
Photo by FangLan Hsu |
陳景蘭洋樓位於金門島中部,有金門第一洋樓美名。
Photo by FangLan Hsu |
洋樓完工於西元1921年,是在南洋經商的陳景蘭於1917年請廈門及金門匠師歷經四年時間所興建。
Photo by FangLan Hsu |
樓房面對料羅灣,視野相當開闊優美。
Photo by FangLan Hsu |
拿飲料坐在二樓的走廊的座位觀看整個花園的景緻,覺得自己變成了古代莊園的女主人。
Photo by FangLan Hsu |
前方的「金湯公園」佔地約二十五公頃,是金門規模最大私人洋樓花園。
Photo by FangLan Hsu |
成功坑道位於陳景蘭洋樓附近,是一座典型的海防要塞,保留相當完整。
Photo by FangLan Hsu |
坑道以入口高處的中興亭作為分界點,分為兩個部分。通往出海口的部分:為花崗岩為主的地下坑道,高2公尺、寬約1.2公尺,坑道總長約為560公尺。設有五七戰防砲三座、90高砲乙座,及機槍射口多處,過去是由軍方戍守及監控金門南方海域安全。另一部分自中興亭連接正義里公所,則是以混凝土為主的坑道,為戰地政務時期的民防自衛坑道,內部還保留民防指揮所。
Photo by FangLan Hsu |
這個坑道好多叉路,我們三個女生覺得好像在穿迷宮,有的走一走還會碰到崩塌未修的地方,所以決定不探險了,循原路回來。
Photo by FangLan Hsu |
瓊林戰鬥坑道由瓊林里辦公處進入,收費10元,猜想坑道大概都長一樣,所以沒有進入。 但是回來後看到別人網誌的介紹,有些後悔沒去看。
Photo by FangLan Hsu |
瓊林位於金門重要戰略點,村中各家各戶廣連坑道,有「戰鬥村」之稱。瓊林地下戰鬥坑道全長為1355公尺,有12個出入口,走完的出口可以看到瓊林風獅爺。
來源:http://www.purplesea.idv.tw/wordpress321/?attachment_id=2690 |
一進入瓊林民防館就有熱心的導覽人員引導我們參觀,戰爭時期不論男女都要參與民防任務,燈要罩黑布,窗戶使用紅窗簾,入夜後必需做到沒有任何燈光洩出,免得成為射擊目標。所有會浮的物品包含球類,即使小到乒乓球都需申報,還得五戶聯保,以免發生叛逃事情,出入要有管制證,禁止養羊以免吃掉木麻黃,白天禁止穿白衣,聽導覽員的解說可以想像戰地生活的艱辛。
Photo by FangLan Hsu |
瓊林風獅爺有四座,村北的直立大風獅爺稱北風獅爺,為鎮風的風獅爺,村南的南風獅爺為鎮水風獅爺,21號民居的風獅爺為鎮路沖的風獅爺,相片的風獅爺為蔡氏家廟後的風獅爺是為了鎮巷道的風獅爺,所以它其實是「石敢當」。
Photo by FangLan Hsu |
瓊林村內除了共同祭祀的「大宗宗祠」蔡氏家廟外,也有各房的小宗宗祠,有「七座八祠」之稱。所謂「七座八祠」的說法,除大宗「蔡氏家廟」外,計有竹溪派下的「六世竹溪公宗祠」、「十世柏崖公宗祠」與樂圃派的「六世樂圃公宗祠暨十世廷輔公宗祠」、「六世前庭房宗祠」、「十一世榮生公宗祠」、「十六世藩伯宗祠」(蔡守愚專祠),其中六世六世樂圃公與十世廷輔公合祀同一宗祠,因此稱之為「七座八祠」。
Photo by FangLan Hsu |
蔡氏家廟的外觀為閩南傳統式兩進建築,燕尾脊,全瓦筒,三川門,天井、翼廊、正殿。
Photo by FangLan Hsu |
瓊林本來以陳姓為主,明代時開基主陳十七郎入贅蔡家,子嗣繁衍後,少數的陳姓也就搬遷他處,蔡家遂成為瓊林的單姓,幾代下來,蔡氏子孫眾多,人才備出,成為金門地方上相當有名望的大族後,便開始建造家廟。
Photo by FangLan Hsu |
望著這些牌匾就可知道瓊林人為何那麼自傲,文武人才輩出。
Photo by FangLan Hsu |
家廟外的旗杆石,通常家中有人中舉就會豎旗桿,巧遇聚落長老還有中國客,他們說高的是進士,低的是舉人。長老還說蔡xx回來祭拜過家廟,他告訴她如果心態沒有修正是無法得到家族支持的。
Photo by FangLan Hsu |
出磚入石的砌牆方式常是因局勢穩定時,人們返回家園,房屋牆壁殘破,但沒有足夠的建材,所以便搜集殘磚破瓦,撿拾石塊疊砌成牆體。砌法的形式可分成數種,磚(瓦或甓)凸出,石塊略凹者稱為「出磚入石」,反之稱為「出石入磚」,若以甓、瓦、磚相互疊砌時,則稱為「出甓入磚」或「出瓦入甓」。
註:瓊林建築http://digital-kinmen.kmnp.gov.tw/files/801-1000-8-2.php
Photo by FangLan Hsu |
這戶民居的牆壁上,巧妙的以筒瓦作出葫蘆形,葫蘆能裝宇宙的邪毒之氣,是辟邪之物,葫蘆的種籽甚多,是祈求多子多孫的吉祥之物。
Photo by FangLan Hsu |
民居路沖的地方會有石敢當鑲在牆壁上。
Photo by FangLan Hsu |
瓊林21號民宅壁上風獅爺-鎮路、沖煞、鎮邪(30公分,石雕前立後坐姿)。
Photo by FangLan Hsu |
鑲嵌於瓊林二十一號壁上的風獅爺,是以青草石雕刻的石獅,主要功能在於鎮路、沖煞、鎮邪,因為只有30公分,可說是全金門最小的風獅爺。
Photo by FangLan Hsu |
宗祠美麗的燕尾脊和山牆。
Photo by FangLan Hsu |
這種全馬脊的房子在金門反而少見,通常當官住的房子是燕尾脊,平民百姓則是馬脊。
Photo by FangLan Hsu |
回到山外車站我們步行到有名的談天樓吃湯圓。
Photo by FangLan Hsu |
我們點了酒釀湯圓和鹹湯圓。
Photo by FangLan Hs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