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京市,別稱金陵、簡稱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稱。南京位於長江下游沿岸,是長江下游地區重要的產業城市和經濟中心,中國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中山陵是中華民國國父、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中山陵依山而築,坐北朝南,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崗巒前列,屏障後峙,氣勢磅礴,雄偉壯觀。1926年1月動工興建,1929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1961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特地挑這相片說明中國人在拍照時,不會互相禮讓。
模型:
http://sun.yatsen.gov.tw/image/sun/sun_obj/sun_obj_a020_b020_c050_d010_010.jpg
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 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

http://www.nipic.com/show/1/47/1a825ae749b8d153.html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因此,這座牌坊又叫「博愛坊」。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 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
牌坊之後,是一條長達480多米、寬約40米的墓道。  一般的墓道通常只是一條大道,中山陵的墓道卻是分成三條平行的路面。 中間的一條寬約12米,為鋼筋水泥路面,左、右兩條各寬4.2米,是柏油路面。
中山陵墓道上,在中道和左、右二道之間,由南向北,對稱地排列著五對長方形的綠化帶,綠化帶內栽植了兩排雪松和四排檜柏。這些高大的松柏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遊客行走在這些松柏之間,不禁會油然產生一種對孫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墓道的盡頭是陵門,這是中山陵的正門。
陵門坐北朝南,有三個拱門,每個拱門都裝有一扇對開的鏤花銅門。 陵門平面寬27米,高16.5米,進深8.8米,全部用福建花崗石建築,屋頂為單簷歇山式,上覆藍色琉璃瓦。 陵門南面正中門的上方,鑲有一方石額,上刻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個金字,十分顯眼。
陵門之後,是一座方形的碑亭,邊長12米,高約17米。碑亭也是全部用花崗石建造,重簷歇山頂,蓋藍色琉璃瓦。 亭的四面各有一個拱門,但北側的拱門下設有石欄,不能通行,遊客可在此憑欄眺望中山陵祭堂的雄姿。
碑亭內豎立高大的石碑,碑高8.1米,寬4米,重達幾十噸,用福建花崗石雕琢而成。這塊碑的正面刻有三行鎦金的文字:
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字為顏體,遒勁有力,出自譚延闓的手筆。譚延間是湖南茶陵人,當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他的書法也非常有名,被稱為民國初期的四大書法家之一(另三位是于右任、胡漢民和吳稚暉)。
石碑的頂端,正反兩面各有一枚中國國民黨黨徽。 十年動亂中這兩枚國民黨黨徽曾遭破壞, 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週年前夕,中山陵作了一次全面維修,這兩枚黨徽也按原樣修復。
由博愛牌坊至祭堂,共有392級台階。 從下向上仰視,只見台階,不見平台。

從上向下俯視,只見平台,不見階梯。
392級台階代表當時共有3億9千2百萬同胞。

第五層平台上,有一對巨大的紫銅鼎,是1929年民國上海特別市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而敬獻的一對大型仿古銅鑄器物。鼎高1.5米,直徑1.3,鼎壁上鑄有「奉安大典」篆字。西側銅鼎腹壁上留有兩孔,是1937年12月侵華日軍攻擊南京時炮彈所擊。
在這平台的公獅子不同其他的獅子,腳下踩的不是球,看起來像「山水」,但問導遊,他好像從來都沒發現有此不同,還說可能是「繡球」!各位看倌以為呢?
祭堂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高29米,長30米,寬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額上分別刻有:民族、民權、民生。中門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直額。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國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
祭堂的頂部用彩色馬賽克磁片鑲嵌成國民黨黨徽的圖案,四壁上半部貼人造石,下半部嵌黑色大理石,東西兩壁的護壁上鐫刻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大綱》全文。
我覺得還變符合「青天白日滿地紅」的象徵。

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
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民眾繞圓形步道瞻仰,禁止拍照,以示對死者的尊重。

請按相片連結來源網頁
中山陵廣場南端的正中屹立著一座高大的紫銅鼎——孝經鼎,是戴季陶和中山大學師生捐建的。 因為鼎內有六角形銅碑,上刻戴季陶母親黃氏所書寫的《孝經》全文,所以稱孝經鼎。孝經鼎高約 4.25 米,直徑 1.21 米 ,重约 5000 公斤 銅鼎外觀為圓形,三足兩耳,由三節構成,可以拆卸。鼎壁的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字。 “智、仁、勇”是國民黨時期一種高尚精神的標誌。
為了 安置這座孝經鼎,特地在中山陵廣場南端正中建造了一座鼎台。 鼎台基座為八角形,用鋼筋混凝土鑄成,表面鑲以蘇州花崗石,每一層的四周圍有蘇州花崗石築的石欄,遊客可以登上最高層就近觀賞孝經鼎。 鼎台也是由中山大學全體師生捐建。 據說鼎台下面約 3 米 3 米的地基,埋藏著一隻石匣子,石匣中裝有一只一尺見方的古銅色箱,箱內貯存著中山大學師生所恭錄的孫中山遺教。



從中山陵下山的路上,可以看到馬路邊的城牆。

【南京長江大橋】位於江蘇省南京下關和浦口之間,是第三座跨越長江的大橋,南京長江大橋上層為公路橋,下層為雙線鐵路橋,正橋長1576米,如果連同兩端引橋,則鐵路橋總長度為6772米,公路橋總長度為4588米。橋下最大通航淨高24米。連接津浦線與滬寧線兩條鐵路幹線,為南北交通要津,也是南京市的著名景點之一。1960年代曾以「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金氏世界紀錄大全》。
南京長江大橋上層為四車道公路,車行道寬15米,兩側人行道各寬2.25米,人行道旁還有150對白玉蘭花形的路燈。


橋頭堡前各有一座高10餘米的工農兵等五人雕塑,為當時中國社會的5大組成部分,即工、農、兵、學、商,具有典型的文革文藝風格。
大橋南北端各有一對高七十米的橋頭堡,堡上各有三面紅旗,象徵五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總路線。直至今日,長江大橋橋頭堡仍是南京市著名的旅遊景點,而金陵四十景之《天塹飛虹》指的就是這裡。


大橋公園的展覽館有長江大橋的模型,整個大橋共有9個橋墩,最高的橋墩從基礎到頂部高85米,底面積約400平方米。正橋的橋孔跨度達160米。導遊在此介紹長江大橋的歷史,這個覽館設有電梯可直達橋頭堡觀景台。



在橋頭堡觀景台不但可以一覽長江大橋,也可以看到「金陵造船廠」。
【龔良畫苑】
在橋頭堡一樓有個龔良畫苑,販賣「內畫」的產品,並且有「老師」親自示範。


如果有購買作品,可以和老師合影,也有開立藝術品的證書,有人也許會說此人不一定是「龔良本人」,但我覺得只要是證書上的名字與藝術品作者是同一人即可,藝術品本來就是無價的,也許有一天默默無名的人會變得熾手可熱也說不定!
鼻煙壺的訂價是9999RMB

 我其實很喜歡畫苑的大型作品,尤其是畫「孔雀」的,筆觸細緻,孔雀很有神;可惜價格昂貴,而小件作品精緻度又達不上我的水準,再加上精打細算的老公澆冷水,只好空手而歸。
而且畫苑內目前禁止拍照,所以只好搜尋網站,借用別人的圖片給大家參考一下。
此作品作者是「高遠」。
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yuandlee91/gallery?fid=6&page=10

【南京夫子廟】始建于宋景祐元年(西元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這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 歷經滄桑,幾番興廢,清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重建之後,於1937年遭侵華日軍焚燒而嚴重損毀。1984年,市、區人民政府爲保護古都文化遺産,經 有關專家科學論證和規劃,幾度撥專款,歷數年的精心維修和復建。如今的夫子廟已煥然一新,再展輝煌。被譽爲秦淮名勝而成爲古城南京的特色景觀區,也是蜚聲 中外的旅遊勝地。1991年被國家評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
圖為夫子廟牌樓。

文樞坊是一座高大的牌坊,坊頂置有天樓,鬥拱翹簷,青瓦壓脊,丹紅坊柱,坊額是青底白子匾,上書“天下文樞”四字,文樞坊三門中,中間的高門是專門作為帝王出巡朝聖祀孔時的通道,左右兩邊的門供郡親王出入,一般的官員臣民是不能通過的,平日,文樞坊會用柵欄封圍著。
欞星門六柱五楹,門樁成華表式,雲紋望柱,旁飾“穿雲板”,柱腳前後飾抱鼓迴紋石。門柱用石坊壁,額嵌接,中鐫“欞星門”綠篆字。中間二楹為水磨雕花雕飾著精湛的清代牡丹團花圖案。 身置門前,當覺古風撲面,娟秀誘人。
何謂欞星門? 原來欞星即古代天文學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於此。 夫子廟的欞星門是廟的第一道大門,它雖不如曲阜孔廟四柱三門的欞星門高大威嚴,但卻多了兩面明清式的傳統磚壁,顯得精緻華麗,並使廟殿似有或藏或露之感。
夫子廟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其全稱是“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廟”,簡稱“文廟”。孔子自古被人們尊稱“孔夫子”,故其廟宇俗稱“夫子廟”。

夫子廟前的幸運樹掛滿了許多祈願的紅布條。

 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明代定都南京,蘇皖兩省鄉試及全國性會試場所就在此地;永樂年間遷都北京以後,南京為留都,擴建科舉考場,規模很大,有號舍二萬多間。清代初期,南京為江南省首府,故貢院一直沿用「江南貢院」之名。

明遠樓是貢院內樓宇之一,位於貢院中間,原是用來監視應試士子的行為和院落內執役員工有無傳遞關節的設施。  “明遠”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的意思。


【烏衣巷】
西北起自文德橋,東南止於平江府路,長350米。 巷名始於三國孫吳時,以吳駐軍身著黑色制服,俗稱烏衣營而得名。 「烏衣晚照」和「來燕名堂」分別為明清金陵勝景之一。  2004年被市民評為“南京十佳老地名”之首。。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東晉大臣王導、謝安,書聖王羲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謝眺等大家曾居於此。
1985年,南京市政府修復了夫子廟古建築群,改建了夫子廟一帶的市容,許多商店、餐館、小吃店門面都改建成明清風格,並將臨河的貢院街一帶建成古色古香的旅遊文化商業街;夫子廟既恢復了舊觀,又展現了新容。
在夫子廟商店街會看到有些商店貼著「【放心消費創建」的認證標章。
【秦淮河】
秦淮河是中國南京地區除長江以外最大的河流,被視為南京的母親河,亦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秦淮河全長100多公里。

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勝地今更輝煌
經過十年努力,如今以內秦淮河為軸線,以夫子廟為中心的具有明清風格 、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商業、服務等多功能相結合的秦淮風光景區 ,以嶄新的風姿出現在南京城,日益顯示出她迷人的魅力。

 秦淮河的清晨
     
秦淮河的夜晚
     
 晚宴地點在「秦淮人家」,這家餐廳傍秦淮河,面積不小,裏面包廂很多,像小巷弄似的,我們都覺得它是個謎宮,一步小心會迷路。

桌子很大很氣派,坐十二個人還是很寬敞,每一道菜都很有當地風味。

光小吃就有十六碟之多。
吃飯時還會有人進來表演各種樂器-吹笛子、彈琵琶、拉二胡及民俗技藝-扯鈴
 
當然少不了唱小曲,真讓我享足了秦淮風情!

觀看更多或大尺寸相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fanglanhsu/sets/72157624764522078/detai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nglanhsu 的頭像
    fanglanhsu

    跟著ivy去旅行

    fangla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