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是比利時的國慶日,每年根特總會舉辦慶典慶祝(Gentse Feesten/The Ghent Festivities),今年是在7月16-25舉行國慶慶典,我到訪的時間是7月25日剛好是慶典的最後一天,老公還一直唸著會不會看不到該國歡樂的樣貌。

老公讓我在「老法院」前下車,他去停車,可是去拍攝時,我才發現它的前庭就是停車場。結果老公開到幾百公尺外的室內停車場停車(室內的停車費比較貴)
建物前方是HIPPOLYTE METDEPENNINGEN的青銅雕像HIPPOLYTE METDEPENNINGEN是比利時根特律師協會會長,比利時獨立後,在1830年他成為市政委員, 1846年他聯合創辦比利時的第一個政黨-自由黨 。

根特位於斯凱爾特河和萊斯河匯合處,有運河(長26公里)通北海 ,和布魯日一樣可以看到許多旅客搭船遊覽,可是我覺得建築物比較雜亂,不像布魯日的河道會讓人有一種平和寧靜的感覺。

另一個和布魯日街道不同的地方就是密密麻麻像蜘蛛網般低懸的電車線,有些狹小的街道,電車要走、小車要走、載貨的大卡車要走,過馬路要東瞧西瞧,有時車多,又沒有紅綠燈,過馬路就變成了緊張的事。


抵達handelsbeurs monument所在的廣場時,舞台場景幾乎已拆除完畢,許多大貨車已裝好貨準備運走。

但是,以下的幾個景點,就可以感受到慶典的氣氛,不過景點都被巨形的表演舞台或攤位圍繞,到處是擁擠的人群,如果喜歡聽演唱的人來到此地可以一起分享愉悅的氣氛,而我那個先前一直唸著要一睹慶典的老公,只會一直拉著我往前走,想要脫離人群。

聖巴夫教堂(St. Baafskathedraal)前身是942年建造的禮拜堂遺址,這所教堂建於12世紀,歷時四個世紀才於16世紀全部完工,這座由白色石頭砌成的教堂,融合了羅馬式 (Romanesque style)、哥德式(Gothic style)及巴洛克(Barock)建築特色,塔樓高達89米.教堂內收藏許多藝術傑作,包括:德.克萊耶、法蘭斯.布爾布斯的作品;其中范艾克兄弟 (van Eyck)在西元1430年左右完成的屏風式祭壇畫《神秘的羔羊》,據稱是早期法藍德斯藝術最偉大的作品,需付費觀賞。

根特鐘樓Belfort
鐘樓建於1300年前後,鐘樓塔頂是由四個角塔和板岩尖頂構成,尖頂的旗桿上旋轉的銅龍是仿造14世紀的銅龍。 原本這個建築是為緊急時候召集軍隊的目的而建造的。



Sint Jacobskerk的場景佈置是我覺得最特別的,乍看之下以為很多人站在樓上觀看表演,其實他們都只是人偶而已,讓人不禁會心一笑!

走著走著,經過一家禮品店,首先被店外的鐵偶吸引,突然眼睛餘光瞄到一個人,原以為是另一個人偶,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動也不動的「真」人,實在佩服這些老外的勇氣,本想正面拍一張,一來怕唐突,二來是路過的人太多了,很容易拍到其他行人,所以,趕快在側面按下快門照一張。

  City Hall (Stadhuis)
由兩座建築組成,朝北的是
16世紀哥特式建築,朝東的是17世紀文藝復興式建築。

葛雷芬斯丁城堡( Gravensteen )又稱公爵城堡:Gravensteen建於西元1157-1191,是帶著復興式閣樓的根特著名建築,窗戶上的14個壁龕裡放著公爵們的鍍金頭像。城堡被雷爾河Ley圍繞著,在中古世紀是公爵們權力鬥爭的中心。 在19世紀曾成為私人產業做為紡織工場,後在20世紀則成為展示武器刑具的博物館。

在前往葛雷芬斯丁城堡的路上,老公問我想吃什麼?我告訴老公想喝湯(不知為什麼來歐洲後最喜歡喝熱湯),剛巧路邊有一家看起來生意很好的店叫「souplounge」,由幾個辣妹經營,強調健康飲食,套餐有湯、二個麵包和一個蘋果湯裏可以隨顧客選擇加什麼料,老公加買一個三明治,法國麵包裏夾的內餡都是蔬菜,可是非常好吃,全部只有6歐元左右,是我在歐洲旅遊所吃餐飲中最便宜,物超所值的一餐。

 

觀看行程相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fanglanhsu/sets/72157627308356336/detail/

fangla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很感謝網友Erica邀請我到她的公寓吃美味的午餐,蒙她賜教,知道去那裏買郵票。

她告訴我在市中心有一家文具店,名字叫做「Bruna」有賣郵票,所以離開她家後,我就到Bruna買郵票。


其實之前在閒晃時,到處都有看到「TNT」的郵筒,也知道只要貼好郵票投進去就好,可是,就是找不到郵局,怎麼也沒想到過去經過很多次的文具用品店裏就有賣郵票。

要寄國外是要投郵筒左邊的口,也就是右中圖寫著「overige postcodes」的口。
向店員說明,我只是要寄平信後,她說有二種,問我要那一種?反正我也想集郵當紀念,所以就各買一種囉!等一下,就可以在信封上貼上郵票寄回台灣去了,Erica告訴我大概是一星期左右。希望回家後,能看到這來自遙遠國度的信封!

上面那張是4.75歐元,下面那張則是5.70歐元。

fangla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魯日的教堂很多,最著名的是「聖母大教堂」,可是我東走西走,等到整理相片時,原來最後那間按下快門後就離開的教堂就是聖母大教堂,難怪印象中門口都是人,因為看到側面,我以為那是我到過的教堂,唉~~,教堂看太多,有些混淆了!

聖母教堂
聖母教堂 (荷蘭文:Onze-Lieve-Vrouwekerk)於13世紀修建成現今哥德式風格的教堂,其鐘樓高122米,是布魯日最高建築、世界第二高磚砌塔樓(最高的是德國蘭茨胡特的聖馬丁教堂)。
教堂內佈置和陳設則採巴洛克式風格,在教堂右側祭壇的上方
米開朗基羅創作的白色大理石雕塑「聖母與子像」在1506年由來自莫斯克恩家族的商人購得並贈送給聖母教堂。
 教堂的祭壇大廳安放著勃艮第公爵勇者查理及其女兒瑪利亞的豪華棺椁。

聖吉利斯教堂,安葬在這座教堂裏的漢斯‧梅姆靈去世時是布魯日最富有的居民之一。教堂建築屬於前哥德式建築,是布魯日唯一一座所有殿堂高度都一樣的教堂,它常會給人一種鄉村教堂的印象!

1240年左右,聖‧雅各布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教區,當時,由於布魯日經齊發展迅速,加上教堂正好位於通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la)的路上,因此成為人們朝聖路上的一個休息站,由於這個原因,教堂的徽標才有著名的聖‧雅各布貝殼(含義指西班牙的朝聖地),我在教堂附近的地上就看到個銅雕貝殼。

因為門口地上放了一個牌子上面看到一個歡迎進入的字,所以我踏進了教堂,可是教堂沒有遊客,只有一位女生在前面走動,所以我只敢在後面偷偷拍照(因為不知能不能拍)。

這是我很喜歡的教堂,顯得明亮,前方佈置許多油畫,後來從導覽手冊知道有一幅「基督復活」的油畫,這所教堂在1619年由耶穌會風格大師修道士比德.海森斯(Pier Huyssens)設計,因當時正值16世紀反對宗教改革時期,所以教堂大廳明亮又充滿情調,這裏的聖母瑪利亞看起來衣著華麗且秀氣,教堂裏不時傳來管風琴演奏,使得我有肅穆又平靜的感覺。


 

 

聖薩爾瓦托教區(St. Salvator's Cathedral)大約成立於公元850年左右,是布魯日最古老的教堂,教堂和塔基是12世紀建造的,原本只是神父帶領的小教堂,比利時獨立以後,1834,布魯日新上任的主教在Saint Salvator教堂登基, Saint Salvator因此得到大教堂(Cathedral)的身分.當時人們為了讓教堂的外觀能搭配它的身分.特別請當時英國有名的新哥德風格的建築師William Chantrell,來為Saint Salvator設計一個顯眼的高塔,設計師融合教堂本身的特色,設計了一座羅馬式高塔,使期望新哥德式建築的人大為不滿.後來,比利時皇家古文物保護協會在它的塔頂加了尖峰。


耶路撒冷教堂是義大利貴族富商安爾莫斯.阿道那斯(Anselmus Adornes)於1470年前往聖地朝聖,回來後按照耶路撒冷聖墓教堂的樣式改建了這個教堂。在這座具有東方色彩的八角形教堂塔頂,裝了一個用紫銅製作的圓球,象徵著地球,地球的上面又安裝了一個馬耳他十字架。這個教堂目前仍是私人教堂。

為什麼要特別介紹這個騎腳踏車的人呢?因為他是……
警察。
不知道是不是布魯日的街頭太多車輛單行道或禁止通行的地方,所以在某些地區會看到警察騎腳踏車協助民眾或維護秩序。

推薦網站:

http://www.use-it.be/

觀看行程相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fanglanhsu/sets/72157627307949750/detail/

文章標籤

fangla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凡‧埃克廣場矗立著楊‧凡‧埃克(Jan van Eyck)的雕像,Jan van Eyck是尼德蘭文藝復興時期最早大師、歐洲油畫發明者、北歐文藝復興先驅者,也是十五世纪北歐後哥德式繪畫的創始人,有名的「根特祭壇」,他就是其中一個作者。
畫家雕像對面就是市民會館(poortersloge),是中世紀時期布魯日人聚會的地方,2006年則是城市檔案館,在建物的角落可以找到「布魯日熊」的雕像。

布魯日是比利時最浪漫的城市,布魯日市區部分的特色之一是運河,部分遵循天然河道,部分人工挖出,所以有"小威尼斯"之稱,布魯日建有大大小小逾50座的橋,所以坐船遊覽是很好的方式。

在布魯日, 隨處可見的山牆式房屋是受到文藝復興年代的影響. 山牆式的風格指的是房屋前門常由一片向上攀升後形成三角鋸齒收斂的磚牆所裝飾. 這樣的房屋在遊客聚集的市集廣場可以清楚看到,但在運河二岸,住宅也通常是這種形式,有些房子正面也許不是山牆,但在側面還是可以看到山牆的設計,布魯日的房屋有個奇特的媚力,那就是風格並不一致,但又不顯得突

在贊德廣場('t zand)南端聳立著布魯日新音樂廳,大約在1997年為了滿足在建築風格上獨具特色的設計要求,布魯日進行了國際招標。最終由根特保羅.羅白萊西特和希爾德‧戴恩得標。

廣場的噴泉則由斯特凡.德.普余特夫婦設計,噴泉由四根鐵銹色的鋼柱組在,在它們的旁邊擺放經過拋光的青銅塑像,水在這組雕塑裏起了一個連接的作用。正在洗浴的人物塑像代表佛蘭德四座名城-安特衛普、根特(Gent)、特賴克(Kortrijk)和布魯日,第二組魚夫的群雕則反映布魯日和海洋的關係,第三組則表現佛蘭德風情,而騎自行車的群雕則是表現自行車是布魯日最理想的交通工具。

在我們前往布魯日另一個城門的途中,看到了大型貨船和運輸船的停泊區,旁邊有公園,好玩的是公園草地上沒有任何一人,卻有一群烏鴉和一群兔子,可是兔子的警覺性變高的,只要我向牠們靠近,牠們就會鳥獸散,所以我只能遠遠地拍牠們。

觀看行程相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fanglanhsu/sets/72157627307949750/detail/

 


文章標籤

fangla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元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將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日耳曼路易獲得後來發展成為德國的地區,禿頭查理獲得了法國及佛蘭德地區,羅退爾分得其餘地區。佛蘭德的第一位伯爵「鐵臂巴爾杜恩杜恩」蓋了第一座保護佛蘭德海岸的城堡-布呂吉亞漸漸演變成今天的「布魯日」。所以在1700至1800年布魯日城的外城酷似一個蛋,城外至今的變化非常大,城內則變化小。

經過建于14世紀中期,並在1402年改建的十字城門,進入布魯日城,在城門的旁邊可以看到「好日子(Bonne-Chiere)」磨坊及為其提供動力的風車。


布魯日重要街道從四面八方通往城中心-布魯日的集市廣場(Markt或Grand Place),廣場大致是四方形,每邊長度約為100米,除了人潮還可以看到city tour的小車、旅遊車及馬車,整個廣場非常熱鬧。

在集市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築就是布魯日鐘樓,它并非教堂也不是市政廳,而是自由和富裕的象徵。

鐘樓的底層(至平頂小塔)是13世紀修建的,第二層(至帶有四個尖頂小塔)增建於14世紀,頂部裝有編鐘的八角形建築則是15世紀建成,鐘樓高度為83米,內置366級階梯。鐘樓上面本來還有一個小塔,但已於1741年焚毀。

鐘樓的前方有一個銅製模型(下左),盲人可以觸模來感覺鐘樓輪廓,及注有盲文街道名稱的城市地圖。


鐘樓的二樓有販賣部及上鐘樓參觀的售票處,不想把時間浪費在排隊的老公認為買一本導覽手冊比上樓參觀有意義,因為手冊上有景點介紹,也有好看的相片,比自己走馬看花要好。我買了中文版的手冊,價格是7歐元。

在集市廣場的中央,矗立著揚·布雷德爾(Jan Breydel)和彼得·德·科寧克(Pieter de Coninck)的雕像。 

此雕像於1887年創作,為古羅馬藝術風格。

歷史小說「佛蘭德的雄獅」中描述1302年在反抗法國政治壓迫的鬥爭時,Jan Breydel是屠戶首領,Pieter de Coninck則是織工的領袖。

 

 


集市廣場另一側建物是省政府(Provincial Hof)和郵政總局(紅色),

西佛蘭德省政府原來是水廳 Waterhall,在1787年被拆除,代之以一座古典主義建築,自1850年起充作省政府,1878年大火後,於1887年重建為新哥德式風格。建物的一樓有展覽室可以參觀,但二樓以上則是「遊客止步」。

廣場的另二側設置了咖啡廳、餐館,我們就找了一家速食店,坐在餐廳外的座位與大家一起共享廣場美景,不過,隨便一個餐都要六塊多歐元。

右上圖左側的建物就是「克能堡(Cranenburg), 1488年奧地利皇帝馬克西米徳安曾被囚禁在這裏。

 

在集市廣場旁邊的城堡廣場Burg/Place du Bourg匯集了宗教和政府公共機構之建築。

Burg廣場最美麗的建築首推建于14世纪哥德式的市政廳。它是比利時最古老的市政廳。內部第一層的哥德式大廳內懸吊式的木製拱頂製作於14世紀,牆壁上的新哥德式壁畫則為19世紀末浪漫主義的作品,外牆上刻有聖經故事和佛蘭德歷史上的英雄、伯爵和公爵等人物的浮雕。


聖血教堂(Basiliek van het Heilig Bloed)位於市政廳的右側,其下部是建於12世紀羅馬風格教堂的聖巴茲爾小教堂(Saint Basil,1139-1149)是布魯日最古老的建築,上部則為19世紀改建的新哥德式教堂,保存12世纪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從聖地带回保存有基督受難聖血的遺物。羅馬風格的特徵是房屋的建造必須用厚實的石頭搭建,建築物必須是小窗戶,高塔樓。建築有典型帶長廊的塔樓,塔樓成四角,有瞭望台。


老辦公廳(Oude Griffie)位於市政廳左側,立面為文藝復興式,修建於16世紀上半期,在山牆的上方屹立著正義女神金像,頂端的塑像為國王所羅門,直到20世紀80年代,該建築是法院的所在地,2001年因為極為出色的修繕工作,榮獲了「佛蘭德文物大獎」,紀念碑位于該建築通往魚市過道的側牆上。在門上方布魯日城市徽標裏的棕熊,據說是這個地區最早的居民。


在老辦公廳左側的是古典主義建築的「原法院」所在地,因為20世紀80年代布魯日的司法機關已遷入城郊十字門附近的現代化綜合辦公樓內,1900年左右,一些市政部門搬了進來,例如遊遊局就在第一層的左側。

大教堂教長住所(Propstei)建于17世紀,屬於巴洛克式風格。

市 劇院-1864年建築師Gustave Sain-teroy修建這所劇院,他將文藝復興風格和路特維希16世紀的建築風格組合在一起,因為不受喜愛曾被戲稱為糖果盒或巧克力盒,是目前歐洲保存 最完整的老劇院。劇院大門前有一座佩卡熱諾(Papageno)的塑像,他是歌劇「魔笛」中的鳥眅子,是杰夫‧克拉豪特的作品。

這二棟在路二旁的建築物左邊的是薯條博物館- Friet museum,比利時人真的很愛吃炸薯條,常看到薯條店外有人排隊,炸薯條實際上是來自比利時, 如今已成為世界各地知名的食品,所以比利時人都為此感到自豪。

右邊則是凡‧德‧波爾澤豪宅(Haus Van Der Beurze)建於15世紀中期,因為商人常聚集在這所房子前面開展金融交易,所以Beurze逐漸成了「金融交易所」的同義詞。

 

觀看行程相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fanglanhsu/sets/72157627307949750/detail/

fangla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開vaals後,就到德國的aachen這個很受遊客歡迎的小鎮,但是aachen比較像都市人口比較多,走在街上的人是匆促的,並沒有其他小鎮優閒的感覺,一到鎮上,馬上就看到亞琛最重要的教堂Aachener DomDom是德國最古老的大教堂這座八角形的建築物,融合了拜占廷式和法蘭克式的建築風格之精髓,是加洛林朝代文藝復興的代表性建築。 亞琛大教堂是德國境內最早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的古蹟,同時也是世界九大教堂之一。


教堂開放免費參觀,但如果要拍照,就需支付1歐元的費用,工作人員會把一個黃色紙條綁在相機上,代表這個相機是可以在教堂內任意拍照的,可是到aachen時,我的canon相機因為拍太多法肯堡洞穴的相片,已經沒電了,只好由iphone上場拍照。

看到Dom的內部只有一個感覺,好華麗,很有王者的風範,到處都是金碧輝煌的感覺,因為沒有帶單眼相機來好好拍攝,在往後回憶起來,一定還是覺得懊悔萬分。不過還好iphone的後製軟體很強,至少還是拍出拼貼細緻的感覺。

在aachen到處可以看到水景雕塑,玩具娃娃噴泉(下圖左上角)是遊客們最喜愛的噴泉之一,這個噴泉雕塑由5個銅製人偶組成,特別的是人偶身體的關節可以活動。所以很多遊客會駐足玩每一個小人偶,彷彿回到年幼時光,它的位置就在Dom教堂邊。

我的iphone相機因為在洞穴拿來當手電筒用,所以拍完教堂後也沒電了,神奇的是,數位相機開關打開又有電了,硬是讓老公快速拍了二張,留下難得的紀念照。

晚餐選中一家生意頂好的名 叫「PALLADION」的餐廳,雖然服務生會講英文,但表達不很清楚,後來老公點了大約15歐元的三種肉拼盤,替我點了大約二十歐元的羊排,啤酒二杯, 每杯大約三歐元,所以這一頓又吃四十幾歐元,真是大失血,結果,羊排鮮嫩多汁,烤得恰恰好,老公的雞、豬、牛肉都覺得普普。所以我倆不禁懷念起 Goslar的餐點比較起來既便宜又好吃。因為相機都沒電了,所以無法和大家分享相片囉!餐廳有網頁,上面有菜單,如果要去吃,可以事先研究一下。

 

沒了相機,也沒了遊興,因為明天還要到布魯日玩,所以和老公早早回家休息,結束了今天的aachen旅遊。

看行程相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fanglanhsu/sets/72157627306977142/detail/

文章標籤

fangla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到vaals只有一個原因,要來踩一下三國交界,所以來這裏會有個奇怪的現象,從Vaals上山,但是半路上會看到一個牌子上面寫著vaals並畫上一條長斜線,告訴遊客已離開vaals了。

荷、比、德三國交界點(drielandenpunt)。海拔322.7米,是荷蘭的最高點,這顆石頭上有1986,下方還有數字10,底下的三個文字分別是荷、德、法語,「年」的意思,也許是個紀念石!

三國交界是那三國呢?

荷蘭 德國 比利時
三國  Germany.png Belgium.png

三國交界的點上有一根柱子,插上比利時、荷蘭、德國三個的國旗。地上的圓圈則將三個國家的領土分別隔開,所以遊客們可以用二隻腳、一隻手分別碰觸三國的領土。

在餐廳前有個底部是三角錐的旗柱,上面懸掛的是比利時

國旗。

 

下面的三根柱子地標告訴遊客:「這是荷蘭的最高點。」,後面很高的建築物,則是觀景台,如果大家想測試是否有懼高症,或感受一下威力強大的風,可以花3.5歐元到觀景台上面觀賞三國不同的景緻。上去時因為想欣賞不同高度的景色,所以我是爬樓梯上去的,可是樓梯很難爬,有時會卡到鞋頭。

 

在塔裏面有懸掛說明牌,讓遊客知道現在望出去的是那一個國家。從荷蘭望出去看到的就是另一個有名的景點-瓦爾斯迷宮,此迷宮建於1992年,由著名英國景觀設計師阿德裡安‧費希爾(Adria n Fisher)設計。迷宮的圍牆由一萬七千株歐洲穗子榆(hornbeams)組成。迷宮途徑上設置了一些 自發噴水牆,這些電子控制的噴水牆會不時的給在迷宮中行走的人們帶來驚喜。 這個特徵使得該迷宮在世界上獨一無二。迷宮非常大,從邊緣走到中心,如果不走錯路的話,需要45分鐘。

 

在塔項懸掛的則是歐盟的十二星旗。


離開vaals前往aachen的路上,正好碰到牛群被趕回家的情形,龐大的牛隊伍井然有序,一隻接著一隻,只是牛一邊走,還拉得滿路都是牛屎。

觀看行程相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fanglanhsu/sets/72157627179498927/detail/

文章標籤

fangla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古爾河上的法肯堡(Valkenburg aan de Geul)又名泥灰石鎮,因為法肯堡的土質富含石灰。 當地的黃色泥灰石自從羅馬帝國以來就一直被用為建築材料。 法肯堡座落於林堡省南部的山區。 這個要塞城鎮又名為「溫泉(Bad)法肯堡」,或「泥灰岩堡(Mergelstad) 」,是荷蘭最高的堡,堡上勇者鬥惡龍的標誌顯得突出。


 

 初在網站搜集資料時,看到一堆廢墟的堡、黃色泥灰岩的洞內以及空無一人的街道相片,以為這是個寧靜的小鎮,沒想到一到這個鎮舉目所及都是餐廳和旅館,大型超市,隨處可見騎自行車的車隊及許多車子,非常熱鬧,難道這些人都是為了廢墟和洞穴而來?

後來走在小徑上,發現除了餐廳更有許多紀念品店有賣荷蘭鞋、可以雕刻的黃色泥岩…等,有時看似一道城門,但穿過後,又是許多條有著店和人潮的小徑,活像一個放大店面的逢甲夜市!


抵達後的第一個景點當然是去看廢墟城堡,賣票的小哥告訴我們票價是光看城堡4歐元,連同洞穴則是8.5歐元,因為來的時候有告訴老公想看洞穴,所以,老公很大方地買了8.5歐元的票。

閒逛城堡的感覺果真如我當初所預期的「斷垣殘壁」,可是卻也有一種頹廢的美。

在最上面的地方,設置了黃泥岩雕刻的工作坊,有工作人員示範泥岩雕刻,搭建的帳篷我覺得破壞此地的美感,可是擺放的藝術雕刻品,卻給這個地方增添了另一種可看性,因為泥岩的硬度很小,用指甲就可以留下刻痕,所以也可以看到這個廢堡的岩石上留下許多密密麻麻的字。不知這樣的遺跡還能保存多久?

城堡的另一個出口是一家餐廳,庭院的一角擺放當時這個堡在不同時期的樣貌,當然,這個堡在13世紀荷蘭人從法國人手中搶過來時已炸毀。
 


 

看完城堡後,拿著我們的票,找到了Gemeentegrot洞穴售票處詢問是不是持票就可以進入參觀,但售票人員說這個票不是他們售出,無法在這個洞穴使用,老公只好回去問餐廳裏設罝的賣票區詢問是否有另一個洞穴,售票人員說只有一個洞穴,因為搜集資料時,都只提到Gemeentegrot洞穴,所以我也一直以為只有一個洞穴,為了這個問題,老公就在洞穴售票亭和餐廳售票處之間來來回回走了三次,最後,餐廳干脆派員工帶我們過去,結果…

真的有二個洞穴,而且由餐廳樓梯走下來時,一個向左(Fluweelen Caves),一個向右(Gemeentegrot)
。至此,我們才確認Valkenburg的洞穴有二個,分別是佛魯威倫洞穴"Fluweelen Caves"和市巖洞穴"Gemeentegrot",老公問帶路的小哥那一個比較好,他很得意地說當然是他們的好,因為壁畫比較多,當時我想應該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但後來看到網站大家拍攝的相片,我發現Gemeentegrot洞穴加了很多的人工裝飾物,真的印證老公當時的想法:「Gemeentegrot比較商業化。」

到了洞穴入口,因為導覽場次的時間還沒到,我們就在售票亭內吃午餐,時間到時,我們的導覽人員點燃一個類似煤氣燈的燈具,準備帶一票人去看洞穴裏的壁畫。
雖然她英文講得很流利,但因為導覽時講的是荷蘭語,所以她給了一張英文解說,請我們自己看,所以導覽時,老公叫我站在最後面,等人群開始移動,我們再照相,才不會相片上一堆人頭,但是只要燈離開一段距離,整個洞都是暗的,一點光線都沒有,所以是有始以來第一次,對著黑暗的洞穴按快門,不知道自己會拍到什麼,結果發現canon sx210is蠻爭氣的,在完全黑暗的洞穴拍出來的相片讓我非常滿意。

其實這些洞穴並非天然產生,而是為了開採建築材料而鑿出來的洞穴,而壁畫是工人們閒暇時的畫作,不過水準這麼好,我和老公說該不會找人進來畫給我們參觀吧?

洞穴的出口就是法肯堡廢墟,所以,大家以後如果要來此地,應該先去看洞穴,出洞穴後再看堡,才是正確的流程。

這個鎮的vvv旅遊局前有一件雕塑品,獲得許多小孩的喜愛,仔細看原來有一個男孩在撫摸狗,狗和人的表情非常溫馨,讓孩子們也忍不住伸手去摸那隻狗。

快離開鎮時,被一條綠色隧道吸引,赫然發現一個很像城堡的建築物,它就是Schaloen堡,目前是酒店。護城河外的庭園可以隨我們走動,但 在門口有另外一個入口需購票進入參觀「水磨房」

最後,要說說這個城市讓我驚奇的地方:剛進入鎮區就被這掛在樹上的巫婆吸引,包含牆壁的裝飾都和巫婆有關,參觀赫茲山區的幾個小鎮,雖然盛行巫婆傳說,但奇怪的是除了櫥窗裏的巫婆玩偶外,我都沒有看到大型的裝飾品,卻在這屬於荷蘭的小鎮看到這麼大型的裝飾物。 

另外,在閒逛時經過一條小河,嚇了一大跳,怎麼有個女人沒穿衣服站在橋上看風景,還把屁股翹那麼高,定睛一看,原來是…旁邊還有一隻小狗在一旁陪著主人,頓覺畫面變得溫暖起來。

閒逛時,也發現一家頗具規模的賭場,應該也是此地遊客眾多的一個原因吧!

觀看行程照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fanglanhsu/sets/72157627303513762/detail/

文章標籤

fangla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臺灣,有大同電鍋,煮飯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內鍋放米和適量的水,外鍋放適量的水,開關按下,一段時間後,就有香噴噴的熱飯可以吃了。

在荷蘭感謝網友留言,告訴我「東方行」有賣好吃的米,所以買了米之後,馬上就煮了鹹稀飯吃。

煮稀飯,只要水加多一點就好了,加上超市買的特價碎牛肉,一盒大概600公克,2歐元左右,感覺比台灣便宜,所以我就加了半盒,再加上炒過的碎洋蔥(紅、白各半)、高麗菜、冷凍蔬菜,哇!就好吃的不得了,每次煮一鍋,我吃二碗,老公卻把整鍋吃完了,所以,我常笑他要節制些,免得肚子大得不像話。

提到冷凍蔬菜,老公買的時候,我還滴沽老半天,因為台灣的冷凍蔬菜都是玉米、紅蘿蔔、青豆仁,我覺得實在不怎麼樣,但是荷蘭的冷凍蔬菜,我就想給它拍拍手,有好幾種蔬菜,還有類似彎豆的東西,顏色豐富,各種營養素都有,加到稀飯裏,「色」馬上加分,看起來很好吃。

言歸正傳,第一次參考網站敘述我用2杯的米加了3杯的水和一些沙拉油,開大火煮滾,這時有了第一次溢鍋的狀況,開始轉小火繼續煮,可是不知何謂小火,所以不小心又有了第二次的溢鍋,打開鍋蓋,我不放心,還用湯匙像網站說的,把米攪拌一下,此時覺得水還是蠻多的,我把火關更小,煮了二十分鐘後,關火繼續悶,此後都沒有再打開鍋蓋,等了三十分鐘,老公下班回家,我打開鍋蓋發現鍋子底部有稍微變鍋巴,飯則太軟,所以我覺得算是失敗的成品。

今天,第二次用鍋子煮飯,我打算用我自己以前小時候的印象試試看,2杯米加2杯水滴二滴油,用電爐大爐10段(最大)煮滾,這次還是不小心溢鍋,我把鍋子移到小爐,掀開鍋蓋,發現,水幾乎全乾了,然後,我用大叉子在飯上插了許多洞,並且淋了半杯水,蓋上鍋蓋,將開關轉到2段讓它煮15分鐘關火悶,從小火到悶,我都沒有掀鍋蓋,煮完飯,我和老公就到超市購物去了,等我回來,打開鍋蓋,哇!真是極品!Q度剛好,鍋底完全沒有鍋巴,不禁佩服自己,又完成一項挑戰。


fangla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村(Thorn)顧名思義,整個城鎮的房子都是漆成白色,其原意是為了對一所十世紀建造的修道院表示敬意,以前這個修道院(abbey church)也是一所貴族的新娘學校,上流社會的千金小姐在此學習各種社交禮儀,培養淑女的風範。純白的屋牆搭配著窗台的白色窗簾與紅紅粉粉的小花盆,更是相得益彰。---荷蘭觀光局。

一大早到了索恩,街道不見一人,沒有任何聲響,感覺冷清的讓人毛毛地。被漆成白色的房子多半集中在有修道院的鎮中心,其他地區還是會雜著磚牆顏色的房子,所以有時會覺得在eindhoven也有許多社區會漆成白色,如果為了「白色」而來此區旅遊,好像也不是特別需要。

這一區的房子走道都是用河裏的鵝卵石拼湊圖樣,反而是有些特色,但也只有這一區才如此。

到Thorn時,我們是先把車停在有創始人雕像房子的前庭。

然後,就開始繞著Thorn最重要的地標建物-修道院的四周閒逛。修道院的牆上貼著許多石碑,上面記載著許多人名和年份,看到修道院內庭,你就會發現,原來修道院的院子就是墓地,埋葬許多在戰爭中死亡的人。

Thorn的生活重心似乎與修道院息息相關,在修道院旁邊設有集會場,看起來集會、表演都在此舉行,場地上面還有一個別緻的大布罩。

後來,開車繞Thorn邊緣區,會發現到處都可以看到這個指標性建物,同時,也發現一個名為「Kasteelhoeve De Grote Hegge」(右上)的地方,過去是貴族的房子,現在則是舉行私人商務會議、婚禮,(人員)聚會,家庭和企業活動的場所。

Thorn的默茲河畔設有碼頭,可以停靠遊艇,遠處則為核電廠。

觀看行程相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fanglanhsu/sets/72157627302777574/detail/

 

fangla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